劉玉來:石橋書畫隨想
其三十六,袁枚《續詩品三十二首》"著我"篇云:"不學古人,法無一可。竟似古人,何處著我?字字古有,言言古無,吐故吸新,其庶幾乎?"此言繼承與發展之關系,甚當。繪畫倘不先學古法,奈何?賓虹先生亦云:"作畫也得有傳統的畫法,否則如狩獵田野,不帶一點武器,徒有氣力,依然獲益不大。"足見,師法古人、時人之目的在于入門。不過,入門后亦不當將所學作敲門磚丟掉,應將其當作產生自己個性藝術一母語,使其不斷為發展自己個性服務。
其三十七,鄭板橋言師法他人畫竹唯"師其意不在跡象間也"。其采取古人學草書法:"或觀蛇斗,或觀夏云,得個入處,或觀公主與擔夫爭道,或觀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是言直學他人技藝總在跡象間打圈子,出息不大。不如采取觸類旁通方法佳。所謂工夫在畫外,畫外之工夫往往可啟發人達到別開蹊徑之妙也。宋嚴羽言作詩之道;"夫詩有別裁,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然非多讀書,多窮理,則不能極其至"。也是云多讀書,勤思考對作詩有益處。實際都是力圖使人間接得到啟發也。
其三十八,繪畫書法倘不懂興寄,終身則一畫工爾。不懂興寄只是圖形,直來直去如作標本,有何意趣?昔板橋作感慨道:"王摩詰、趙子昂輩不過唐宋間兩畫師耳"!在他看來,因為他們平生詩文不"曾一句道著民間痛癢"。板橋畫竹每題詩涉及民間疾苦,可謂繪畫寓有興寄。托物言志,借物抒情是繪畫,尤其花鳥畫所擅,而今寓意深刻、技法精良之作品鮮矣。此亦畫界之悲涼也。
其三十九,清葉燮云:"詩是心聲,不可違心而出,亦不能違心而出"。此語蓋述藝術創作之本質也。夫藝術家心中所思,大抵反映至其藝術創作中,體現于作品中。昔日白石先生題"不倒翁"畫云:"烏紗白帽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圓。將爾忽然來打碎,通身何處有心肝!"慨然道出對貪官污吏之鄙棄痛恨也。又元王冕題《墨梅圖》:云:"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乃借物抒情,流露出潔身自好,不與黑暗勢力同流合污之高風亮節。情乃心聲,藝術家借助藝術品外揚之。然心聲蘊寓于作品中,藝術家亦須具備之條件有二:藝術功力、政治素養。前者為情感之負載體,須備足以肩負內心情感之能力;后者為本原,須有見識能洞察世間問題。
其四十,白石道人論詩云:"一家之語,自有一家之風味。如樂之二十四調,各有韻聲,……模仿者語雖似之,韻亦無矣。"繪畫創新與守舊聞此判然矣。我學古人,我學今人,目的全在拿來作獨出機杼之原料。此外構建一家語尚須學習自然?上Ф鄶等酥挥诖思粗挂!蓋一家之語成尚須師心,此關鍵之環節也。所謂師心乃指藝術想象,藝術以想象為生命,拋棄想象,閉絕靈臺,非但一家之語難成,且所畫者殆盡標本第二也。千人有千思,萬人有萬思,一家之語所賴者師心也,他學皆為一家語之材料。一家語之風味,舍師心倩何力以成哉。
其四十一,筆力于書法中體現在線、點感觀上,當然,點線之起止對于筆力視覺感亦為關鍵。近人以篆刻線條作實驗:不同首尾形態線條,視覺生理感覺不同。誠然,書法中之點線又非比印制之篆刻點線也。蓋書法手執筆書寫于紙上之線條,雖盡去首尾而線之軌跡體現之流暢、艱澀、疾徐、下沉力、前進力盡在焉。篆刻線條首尾可表現出雄強、勁峭、渾厚等等感覺,而外露力度乃憑借刀走時石線兩邊留下之參差錛痕形態。書法亦強調筆之起止形態描畫,也是通過雄強、勁峭、渾厚等感覺加強線條感情表現及力之體現。梁啟超云:"寫字……順勢而下,一氣呵成,最能表現真力。有力量的飛動,遒勁、活躍。沒有力量的呆板、委靡、遲鈍。……縱然你能模仿,亦只能模仿形式,不能模仿筆力;只能說學得象,不容易說學得一樣有力。"書法之力度形成靠書寫者之功力,一般言來,功力形成須正規書寫、且須年積月累多時日方可。孤立之書寫單線亦能訓練力的表現,然整字可訓練多種形式線條且可連下掌握字形,故為大多人所取,并不采取單練線條法。國畫之審美對點線力度同樣有一種要求。然而正如梁啟超:所云:"我們看一幅畫,不易看出作者的筆力,我們看一幅字,有力無力,很容易鑒別。"國畫中之點線大都不若書法有明顯起止。然點線力度美卻為其重要內容,近人黃賓虹、齊白石、吳昌碩作品之所以雋永主要在于其點線力度強雄非尋?杀纫。是所謂內美乎?為此,欲提高國畫水平,提高書法水平乃為關鍵也。昔年吳昌碩書藝已成,年近天命欲習畫,因往求任頤伯年,伯年試之以線描一二。見其點線力能抗鼎,乃云:可矣。后昌碩果成氣候,乃至造詣在伯年之右。足證書法造詣與國畫造詣之關聯也。是說非云書法家必能成畫家也,乃云上乘畫家必具書法之功力云。
其四十二,近年每聞畫家字,即畫家書法。余不解也。詢之言者乃知,所謂畫家字即以畫畫之眼光、角度擺弄字及字間關系。細辨之大都有墨無筆,以墨掩筆或以毫無功力、意趣之點線畫成也。昔年之白石、昌碩翁書法高妙,然每為配合其所畫風格,變易題款書體,使繪畫、書法風格協調一致。審其字,雖變易字形而筆力依然,然不聞此為畫家之字說。今之畫家欲成真正之畫家字,必先苦修書法,有此為基復加之以畫畫之眼光變易字體,乃成畫家字也。
其四十三,近年每見有模仿攝影畫國畫者。其圖中諸物逼肖自然,言之攝影翻版不過也。郎士寧之畫逼肖原物,雖有光,亦為室內光。不類此輩,尾隨印象派之跡,以表現光下之物態也。其雖無筆無墨,非國畫之意趣。然卻也有巧奪天工之妙,常人見之贊不絕口;蚪璋资陶Z戒之云:太似則媚俗爾。蓋從西畫之發展史觀之:先于印象派者為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畫派,十九世紀現實主義畫派從該時光學研究中認識到,色彩之變化乃因為光線之變化,于是走出畫室到自然中努力表現光線下之事物,以求得客觀真實效果。然不久即為后印象主義所替代,原因是,藝術應表現畫家之感受,倘以忠實原物為是,有攝影足矣。嗚呼,大宋東坡公之"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其后有"不似之似"相承,以借物抒情為指歸;西方繪畫印象派之后,后印象主義、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立體主義等等流派終亦歸流于情感之表達也。余曰:夫模仿攝影者乃補國畫印象派之缺,可乎?
- ·上一篇文章:劉玉來:漫談寫生對國畫創作的意義
- ·下一篇文章:丹青寫富不知足,翰墨尋貴能脫俗——觀倪殿軍牡丹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