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畫家魏煥明——千里之景生于筆下
“夫畫道之中,水墨最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圖,寫千里之景。東西南北,宛爾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筆下。”——王維。

喜歡煥明兄的畫,山水小品尤其然。



魏煥明自少喜歡繪畫,師從著名畫家楊思園,孜孜不倦。后考進了當時汕頭書畫家云集的“汕頭市工藝美術研究所”,遂承學嶺東主流畫家,精進藝務初有所成。如同我們這一代的很多畫家,整個二十世紀的末期都在社會的各種變化中尋找著自己的定位,于是煥明兄衣冠一改工賈有道了。然而繪畫卻始終如一種諧頻伴隨在他的意識之中,他帶著畫家的眼光去觀察景物,帶著畫家的思維去從事設計,他把藝術融進了整個工作和生活之中。這也就是當他重新提起畫筆時能快速進入專業狀態,拿出好作品的原因。



中國畫講筆墨,在傳統山水畫中體現為“勾、皴、擦、點、染”,但這些傳統的表現手段比較程式化,于現代的視覺要求協調不是很好。而煥明兄一直在追求一種獨立的山水畫風格,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探索,他嘗試著采用速寫的筆法結合傳統山水畫用筆,同時引進寫意花鳥畫靈活多變的勾點,拓展了山水畫線性的自由度。在堅實的基礎上挺拔開張,推進趨勢線陣,取得了綜合性的良好視覺效果。用墨時他非常注重墨的造型功能和筆的運動形態,墨隨筆生,筆為墨骨,在深淺變幻中以水推墨勢,開化流動,酣暢飽滿,既能體現傳統山水畫的“骨法用筆”又能利用潑墨的滲暈聚散達到作者“意氣”的表達。


近來煥明兄創作了一批山水小品,筆墨瀟灑,小中見大,留住了傳統的審美價值又給人帶來一片新水墨的氣息。清代惲壽平論畫最推祟平淡與淺近,他說,“妙在平淡,而奇不能過也;妙在淺近,而遠不能過也;妙在一水一石,而干巖萬塑不能過也。”煥明兄的山水小品,形態章法運筆施墨都趨于質實簡潔,不求繁雜而趨于單純。構圖規整,開門見山,平易親切。這種位置經營,有別于原來的全景式山水,繁復重疊折高折遠,而是采用特定的鏡頭式布局,每簡化形體,整合結構,省略瑣碎細節,夸張對象特征,大處落筆,不為細皴,存質見勢,呈“大象”于筆墨之中。此次作品中,一件題為“山溪小趣”的扇面堪稱佳作,令人品賞再三。整畫采用“平遠”構置卻在中前景布下闊筆中墨的大山,俯仰之間給人重厚大器的基礎感覺,且潑且積的墨色構成深淺變幻、豐富多層、陰晴交化的迷離光感,大山臨水之處用筆磊落,簡潔而不單調;靈動而不張揚;沉著而不霸悍;勁秀中透著放逸和自信。這小畫的大氣場里透出的是畫家的秉賦、經歷和人生態度,是一種先天的氣質和后天的積淀。山水畫的筆墨最為豐富,優秀的藝術家運用筆墨語言把自己的情感融于山水之間,將對景物的感悟傳遞給觀眾,與讀者產生共鳴,這一過程便是完整的審美體驗。


當北方梅花映紅瑞雪兆豐的時候,南方的冬天正孕育著新年的希望,計算著春天的來臨。煥明兄作品將結集出版,值得期待,值得祝賀!同時非常感謝大力支持此次活動的陳仲先生,正是很多熱心于藝術事業的人士,讓我們的藝苑翰林千紅萬紫春意盎然。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