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來:漫談寫生對國畫創作的意義
寫生的目的必須要認清。那么認清什么呢?一是寫生是將臨摹所學“生命化”。什么叫生命化呢?這就是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用性。書本知識與實用有一定距離,必須通過實踐才能證明你究竟理解沒有,會靈活應用沒有,用的如何。比如你學習了泉水表現法,但在寫生中當你遇到水泉時,卻不見得能將臨摹中的筆墨手法運用到真實的表現中。那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們的一些畫傳統山水的老畫家去現實山水中寫生,開始時由于沒有習慣對景寫生,因此他們雖有高超的技藝,但一樣有過不知所措的過程。但他們很快就能將這個局面扭轉過來。很快適應了將傳統技藝運用到寫生中,并將寫生與創作分開。在他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將臨摹生命化的影子。也就是在進行創作時,能夠將寫生的內容與傳統技藝相結合進行表現性的藝術創作。
二是通過寫生在技藝上、表現手法上有所發現、有所突破。我們知道,寫生是直接面對真實物象進行描寫。此時就牽扯到兩個問題,一個是運用過去在臨摹中學到的技法、處理方法對面前真實的物象進行描寫。如果面前的物象沒有漫出你所學習到的表現手法,自然可以運用你所儲備的進行描寫。此時可以驗證你對所學的理解和運用是否成功。如果對面前的物像不能處理,可能你對所學生疏。排除了這點,很可能此物象就需要你進行新的創造了。我們看國畫技法的發展史,就可印證這點。比如北派和南派,北派的斧劈皴是針對北方山多巨石而產生的,南派的披麻皴是針對南方土質山特點產生的。此外許多皴法都是根據不同山不同的質地由畫家在實踐中發現并創造的。如果畫家缺失了寫生環節就永遠要在臨摹中討生活,不會付與藝術創造以鮮活的生命。所以寫生是藝術家不可或缺的。
三是通過寫生發現新主題,受到新主題啟發進行新的創造。國畫不是抽象的藝術,即使畫面如何寫意,必定是通過物象來展示主題。物象可以簡約、潦草、模糊,但必定可以使人視覺感知到它的存在。寫生中,物象展示在畫家面前,可以使人得到啟發。它不同于臨摹中經過人為處理過的藝術化的物象,那是已經定格的物象。比如徐悲鴻那幅“風雨如晦”圖,畫面的雄雞已經經過作者的藝術處理人格化了。對于臨摹者而言所得到的已經不是“自然雞”了,而是異化了的雞,這只雞具有了人的品格。但是如果你畫山坡上真實的雞,它就會給你不同的、多面的感受。你通過它不同的表情可以得到不同的啟示,要完成這種啟示所進行的藝術創造,就必須進行展新的創造。為此畫家通過寫生往往可以創造出標新立異的作品。再有,如果你臨摹的是別人的寫生作品,這里的物象雖然不是人格化的,但必定存在著作者在筆墨上的個人特點,特別是對物象的認識和感知上的個人印象和風格,由于它與你的感知認識有所不同,所以你就不能缺失了寫生,否則你在將來的創作中永遠使用的都是別人的認識,沒有你自己了。
以上我們談了寫生的意義和功效。明白了這點后必須認識到的是,寫生是給創造所進行的準備,它絕不是創造。在現實中我們可以見到一些把寫生當成創造的作品。這些作品的共性就是把寫生物象視為第一或唯一,我們通過他所描繪的物象看不到后面還蘊含著意義。他們在描繪物象時雖然有取舍,雖然注意到了物象表情的刻畫,雖然力圖畫出物象的生動,但由于他們從來沒有想通過物象干什么,或物象能表現他自己什么,或他的筆墨下的內容除了物象、形式美外向社會還展示了什么。因此這樣的作品充其量是高級寫生稿,尚沒有擺脫資料的品質。
寫生永遠是畫家不能丟棄的,藝術創造離不開不斷地向生活中去學習、索取。要在繪畫上提高造詣,創造出嶄新的內容,表現出與眾不同的主題,賦予作品一定的內涵和意義,就絕對離不開到現實中寫生這個環節。不過,對于傳統國畫家來說,我們還必須認識到,寫生的方法并不意味必須對景摹寫,同樣可以采取記憶背摹,領略精神氣象等方法?傊洺5呐c所描繪的對象親近、接觸,領會感悟其內在精神與外在狀態是國畫家必備的品質。
北京藝術研究所 劉玉來 2015,6,11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尋常之處覓勝景 評女畫家于茵的花鳥畫
- ·下一篇文章:劉玉來:石橋書畫隨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