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要在轉化上做文章

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要在轉化上做文章
西沐
(本文系中國藝術經濟研究院院長西沐先生在2019年1月21日“年畫重回春節”暨2019中國非遺發展大會上的主旨發言的整理稿)
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概括起來看,從認知到實踐,到今天可以說進展到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需要認真探索總結。之所以強調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進入了一個重要的發展時期,最關鍵的是我們要面臨以下三個方面的大問題:一是要客觀系統地認識中國非遺發展的內在規律,認真解決好非遺發展過程中的搶救、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二是必須站在一個更高的看點上,全面系統地認識中國非遺發展的戰略意義與地位;三是必須解放思想,從系統性資源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方面推進中國非遺發展的未來格局。事實上,我們在今天來特別關注這些問題,是因為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已與新時期非遺傳承發展自身的戰略地位與作用嚴重不相符,已遠不能滿足新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巨大需求。那么,面對這種格局,在當下,中國非遺的傳承發展如何進一步厘清自己的發展格局、思路與路徑呢?下面,我們據此做一些分析研討。
一、新時期中國非遺發展的基本格局
非遺的發展在今天來說,最為根本的是三個維度:一個是保護,第二個是利用,第三個是發展。如何認識與解決好三者的關系,可以說是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難點。但要解決好三者的關系,最為關鍵的還是靠發展,即在發展中解決問題。那如何發展?對待這個問題,一定要有創新的思維與探索。
一是在當下,搶救保護還是重點,也是非遺發展的重要底線,更是當務之急,要抓緊抓好;過去,在非遺傳承保護過程中我們創造了不少方法與名詞,如原生態保護、生產性保護、活態化保護等等,不一而足。但事實上,非遺的傳承保護問題是一個系統工程,同樣,搶救保護也不是一個模式、一種方式,更不能搞一刀切。我們需要的是根據非遺不同的生存狀態,采取多樣態、多層次、多種方法的搶救保護。對于這一點,可以用下圖來表示:

二是習總書記關于傳統文化是獨特的戰略資源的科學論斷為在發展中解決問題指明了方向。
三是要融入當下、面向未來,重點在三個轉化上做文章:非遺及其文化要系統性資源化、非遺資源要創造性轉化、非遺的發展要創新性轉化。這是非遺傳承發展的三個重要方面。其中,利用的重點就是非遺及其文化要系統性資源化、非遺資源要創造性轉化,它是非遺傳承發展的重點與關鍵;發展的重點就是要創新,事實上,創新發展與繼承傳統并不矛盾,是相互統一的,需要并重發展,非遺及其文化的創新發展是為繼承非遺及其文化傳統贏得生存的時間和空間,而不是相反,繼承非遺及其文化傳統是非遺及其文化創新發展的核心和根基 ,所以,我們講非遺的創新發展問題,它關系到非遺傳承發展的未來。
還必須看到,非遺及其文化保護的目的是為了延續民族文化傳統,維系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維護文化多樣性,推動與促進文化創新創造等,總之一句話,是為了提升民族文化的創造力與活力,不能進入為搶救而搶救,為保護而保護的圈子里而不能自拔。要在抓好搶救保護的前提下,重視非遺及其文化的資源化、系統化工作,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上下功夫,為非遺融入當代社會生活、展現當代文化價值做出積極努力,為推動非遺及其文化的發展有更加廣闊的發展未來。
為此,我們把非遺傳承發展的架構進一步提煉,具體的認知與發展路徑及體系,可以用下圖表示:

二、非遺及其文化要系統性資源化
非遺及其文化的傳承發展,我們強調首先要資源化;其次要系統化。這是中國非遺及其文化傳承發展的基礎。之所以這么強調非遺發展過程中非遺資源化的重要性,是因為在非遺發展的具體工作中,我們往往只是強調非遺的傳承人,非遺的作品,而忽視了在傳承人與作品背后豐富的資源,以及這些資源系統化所帶來的效應。
我們非常理解,在非遺及其文化的傳承中,絕大多數都來源于民族的傳統文化,或是傳統技藝,或是獨特的生活方式,其種類繁多、覆蓋面廣。在這些因素中,非遺的傳承與發揚的核心因素,毫無疑問就是傳承人,所以傳承人應當受到特殊保護,傳承人在資源化過程中的作用是核心性的。與非遺傳承人相對應,非遺產品是另一個重要的資源化的載體。雖然如此,非遺傳承人及非遺產品并不是非遺及其文化資源的全部,我們在進行非遺資源化的過程中,還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與維度,并努力使非遺及其文化資源化更加系統、更加全面,只有這樣,才能夠使非遺及其文化資源規模最大化、效能最大化。所以,在非遺及其文化資源化過程中,除了挖掘非遺傳承人、非遺產品的內涵、傳承與流變之外,還要系統地發掘非遺及其文化的價值觀、精神與價值體系,文化背景與文化傳承,審美理念與審美體系,發展歷史與歷史背景,市場格局、流變與市場體系,以及工藝、材料等的變遷等等。可以用下圖簡要表示為:

三、非遺資源要創造性轉化
非遺傳承發展要創造性轉化,最為關鍵的是非遺文化及其資源要進行創造性轉化。在非遺及其資源創造性轉化過程中,我們應該關注三個重要的維度:
第一個維度是創意維度。過去在非遺的發展過程中,大多是通過非遺傳承名人為中心來展開的。隨著社會需求與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名品也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的重要路徑。在現代市場經濟與非遺市場及產業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品牌作為一個重要的資源與要素的整合力量,進入了非遺傳承發展的過程中,并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近幾年以來,新消費不斷進入到文化藝術消費的視野,非遺傳承發展的創意視角也不斷由名人、名品、名牌這一“三名”發展的趨勢,不斷向“名IP”的驅動方向發展,可以說這是非遺及其文化資源創造性轉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的動向。
第二個維度是發展的維度。在以往中國非遺傳承發展中,我們更多地是關注項目驅動,認為發展不同的項目就是非遺傳承最好、最為有效的形式。隨著非遺傳承的深入發展,人們認識到,僅靠項目來驅動的方法去傳承發展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聚焦產品,甚至進一步圍繞產品來建構產業鏈條,也就是說,要大力發展產品驅動與產業驅動這一新的發展維度。在近幾年,隨著非遺產業發展的創意維度的延伸,以及新消費等快速崛起,IP及其產業的發展使人們再一次感受到IP的力量,在非遺傳承發展的過程中,IP驅動已經成為非遺傳承發展維度的重要前沿。
第三個維度是目標的維度。中國非遺傳承發展的目標,概括地說,主要有兩個:融入現代生活,弘揚非遺的當代價值。要達成以上目標,主要有三個基本的路徑:一是與現代社會發展的時尚文化相融合;二是非遺及其文化資源與當代設計相融合;三是非遺的傳承發展與當下新消費業態相融合。這幾個方面的融合,可以說是非遺及其文化資源或者是要素轉化發展的主要路徑及可以實現的結果。我們這樣做,不是邏輯的要求,而是現實發展的需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進步,不可避免的有一些非遺項目必然會走向衰落、走向衰亡,這也是一個大的趨勢。在這樣一個大的趨勢面前,如果要讓這些非遺重新煥發生機,那就一定要尋找更多的生態化的渠道來維護與發展,這就是創造性轉化從一個最為基本的層面所揭示的根本意義與目的。
對于非遺傳承發展的創造性轉化的基本架構,可以用下圖來簡要表示為:

四、非遺的發展要創新性轉化
非遺傳承發展要創新性發展,但關鍵還是要創新性轉化機制,在這個機制中,最為根本的是跨界融合機制,即就是要跨界融合發展。當然跨界融合機制的形成,還是更多地基于非遺及其文化資源易于進行跨界融合的這一資源特性。
非遺的創新性發展,還是基于我們對非遺發展的基本認知,即非遺及其文化的發展,不僅僅擁有厚重的文化積淀,凝聚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出了文化多元性的特質,而且伴隨著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非遺及其文化的傳承發展也面臨著傳承人匱乏、生存環境堪憂等多重困境。為此,我們必須看到,一些非遺及其文化的項目,其實一開始都是市場需求的產物,可以說它們具有與生俱來的市場經濟屬性,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逐漸失去市場,由于沒有市場而失去了發展的動力繼而衰落。所以,我們要發展非遺及其文化,首先要重塑非遺及其文化發展的生存新空間,關鍵還是要創新性發展,即要從激活市場的新需求入手,堅持創新中追求變化,使其發展的形式更加符合當代審美文化的需要、當代生活的需要,在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過程中活起來。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非遺保護與利用工作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也讓我們看到了非遺創新性發展的重要性,但非遺的創新性發展如何進行,始終是一個學術與實踐都關注的問題。我們認為,非遺的創新性發展離不開與現代產業的融合,只有這種融合,才會不斷在現代社會發展中發揮它的戰略作用。為此,我們認為,非遺及其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重在以下五個方面進行創新性融合:第一個方面是精神價值層面的融合創新,即就是利用市場機制,在消費與交易過程中,發現與傳遞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與核心價值觀;第二個方面是非遺及其文化資源要素層面的創新,最為核心的路徑是要與當代設計理念、方法相融合;第三個方面是非遺及其文化產品層面的創新,最為根本的是非遺及其文化要融入當下生活、融入時尚、融入當代文化藝術新的消費;第四個方面是非遺及其文化業態層面的創新,特別強調要與不同的產業跨界融合,形成新的業態,特別是與傳統產業的跨界融合;第五個方面是非遺及其文化環境層面的創新,要強調非遺及其文化體驗環境及傳播環境的建設,強調通過社會美育等方面來優化環境、美化環境。所以我們講,非遺的傳承,關鍵是要創新性發展,因為這種創新性發展,在新時代賦予了非遺及其文化的新使命,讓它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不斷地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為了更加清楚地表達觀點,對于非遺及其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轉化,可以用下圖的基本架構來簡要表示為:

以上我們從四個方面對非遺在新時代的傳承發展進行了分析探討,一方面是要讓更多的人來關注新時代中國非遺及其文化的發展;另一方面,是要重新審視中國非遺及其文化在新時期發展的戰略地位與作用,認真審視中國非遺及其文化在新時代傳承發展的觀念與路徑,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呼吁人們,在新的時期,我們一定要站在更高的站位,從更為長遠的戰略視角,用更加貼近實際的發展路徑,來更快、更好地傳承發展我國的非遺及其文化。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