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在文化繁榮發展中探索文化金融發展規律
在中國藝術金融的發展過程中,從概念的提出,到實踐的探索,走過了一條極其不平坦的路。文化金融的發展也是如此,從一開始提文化金融這個概念,到后來把文化金融上升為一種形態、一種學科的研究、一種實踐的研究,再到后來推進為一種業態,無論是學術上,還是政府的管理上,以及從實踐各方面的探索上,我們都深深地體會到了發展的艱難。面對方方面面的問題與很多的阻力,文化金融作為一種業態發展到今天,對于我們研究、實踐的探索來說,雖然離目標、理想還差得較遠,但是,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發展到今天這樣的局面,可以說是已經很不容易了。
一、要深化文化金融的認知
認知是一個新業態發展的基礎與保障。黨的十九大召開前后,明確了幾點比較重要的認識。第一,提出了文化自信才能文化繁榮。為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文化企業要“雙效合一”,即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第二,提出了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要同步發展。實際上,在文化產業的發展中,對于如何追求效益,如何大規模的發展,很多企業還是有一些膽怯的,很多時候都只是提文化事業如何發展。隨著文化的發展,文化產業雖然已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但是在政策制定方面,還是有一定的顧慮。黨的十九大明確地提出這些理論問題,這對發展文化金融來說,從認知上已經基本建構起了一個大環境,對于文化金融的概念、形態、業態,大家都有了一個比較清晰的認知。第三,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戰略資源。它不僅僅是精神性的,也是物質性的,是一個民族在競爭發展過程中,用之不竭的財富源泉。
近幾年來,對于文化金融的發展,既有理論研究者的呼吁,也有一些成功實踐案例的推動,特別是實踐方面成功案例的推出,最是功不可沒。可以說一個成功案例的推出,就為這一個行業的文化金融的發展開辟了一條路徑。比如說濰坊銀行,就為銀行業如何介入藝術金融的發展打開了一個天地。
1.濰坊銀行的實踐探索
總部位于山東省濰坊市的濰坊銀行作為一家正規金融機構,從2007年2月提出“文化興行”的管理理念,到2009年9月成功推出第一單藝術品質押貸款,再到2014年5月成立濰坊銀行藝術金融研究中心,濰坊銀行經過數年的努力探索與務實進取,建立起一套以藝術品質押融資業務為 核心、依托濰坊本地市場資源和濰坊銀行自身業務資源優勢,不斷謀求常態化發展的運營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濰坊銀行在藝術金融產業的探索之路上逐漸摸索出一條迎合時代創新要求、契合地方發展特色、整合自身發展優勢的藝術金融發展思路,打造完成了一條相對完善的藝術金融綜合服務產業鏈,在國內乃至世界范圍內找到了具有自身特色化、差異化的發展思路。
在濰坊銀行所打造的藝術金融綜合服務產業鏈中,包括互相聯系、緊密咬合的幾個環節(業態),分別為:藝術品融資、藝術品倉儲、藝術策展與中介、藝術品投資咨詢、藝術金融數據庫等。從濰坊銀行構建的產業鏈本身來看,這些業態可以被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業態是帶動整個產業鏈發展的核心內容,可視作主旨型業態,主要指其中的“藝術品融資”環節;第二級業態可視作產業鏈中的支撐型業態,主要起支撐藝術品融資活動順利開展的作用,重點包括藝術品倉儲和藝術金融數據庫等環節;第三級業態可視作產業鏈中的衍生型業態,即由一、二級業態所衍生出的業態,主要包括藝術策展與中介、藝術品投資咨詢等環節。這些業態組合成一個閉環,共同對濰坊銀行的藝術金融實踐發力。
整體看來,濰坊銀行的藝術金融探索實踐,作為中國藝術金融產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頗具典型性的案例,無論對整個中國的藝術金融產業發展而言,還是對相關學科的理論建設而言,都表現出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與啟發性意義。特別是在當前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文創產業的時代背景下,在創新需求眾多但發展門徑匱乏的情況下,對濰坊銀行的藝術金融綜合服務產業鏈展開深入、詳盡的研究,無疑會讓多方關注者有所受益。
濰坊銀行從2008年著手研究,2009年開始發放第一筆藝術品質押融資貸款,到目前為止已經發放了50多億元,沒有發現實質性的壞賬。濰坊銀行的實踐可以說是銀行參與藝術品市場非常成功的案例。很多銀行開始向濰坊銀行學習,也開展了相關的業務。為什么這個業務沒有大范圍開展?主要是因為我們的監管政策和監管理念的制約。我國對于銀行、金融業的監管是非常具體、非常嚴格的。銀行業想要做一點創新,難度非常大。所以,濰坊銀行的創新是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力的。
2.陜文投集團打造文化金融生態鏈
再以陜西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簡稱:陜文投集團)文化金融生態鏈的建構為例,來探索文化金融的發展。近年來,陜文投集團抓住文化金融中心建設的機遇期,在文化金融創新領域表現活躍。在推動文化與金融深度融合發展的實踐中,不僅努力開發傳統金融手段與文化產業結合的新路徑,還深入研究文化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開闊文化產業與金融融合的創新思路,為文化金融產業鏈的構建奠定了基礎,實現了企業轉型發展的階段性突破,建立起全國領先的文化金融生態體系,并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可以說在全國樹立了一面旗幟。
文化產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的支持,特別是作為文化產業主體的中小微文化企業更是一直面臨著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將會有效解開制約文化產業規模化發展的癥結。陜西作為地處西部的內陸省份,近年來在文化金融領域的創新卻走在了全國的前列,特別是陜文投集團打造的文化金融生態鏈,逐步打通了金融資本與文化產業對接的橋梁。陜文投集團的文化金融生態鏈從難度最大的文化資產標準化入手,通過依托陜文投集團在藝術品、影視投資等行業積累的投資經驗和風險識別定價能力,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動藝術品、版權等這些原來主要依靠人為主觀評判的文化資產進行科學評估,讓沒有文化產業投資經驗的人和機構也能看懂其中的風險和機會,為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參與文化金融奠定了基礎。在此基礎上,通過與金融機構的合作以及建立文化金融機構,搭建整個文化金融生態的服務體系,包括文化小貸、文化擔保、文化資產管理、文化產業基金、互聯網金融、文化融資租賃、文化商業保理、文化產權交易所、版權交易中心、書畫藝術品交易中心等十多家文化金融類機構,形成了全國最大、最完整的文化金融服務體系。文化小貸、文化擔保創新了傳統金融投向引導機制,文化產業基金重點用于為文化企業提供創業扶持、成長性資本等市場化融資;文化產權交易所為文化物權、債權、股權、知識產權等各類文化產權交易搭建了專業化市場平臺,為文化產業創設了投融資新渠道和產業資本退出通道。通過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融資需求的文化企業提供多樣化的融資服務,有力地促進了陜西文化產業的發展。陜西的文化金融發展模式,就是在政府產業政策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國有文化投資企業的市場能動性,構建起一個聯通文化產業資源、政策資源與金融資本的對接平臺。一方面文化企業的發展為文化金融提供了風險控制的經驗和基礎,文化投資帶動的文化項目與產業集群為文化金融提供了更多的市場空間;另一方面,文化金融又反過來為文化企業提供成本更低、速度更快的資金融通,幫助企業進一步成長,降低產業投資風險,使投資、金融與產業有效互動、互相促進。
目前,在人們的認知還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雖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但由于沒有合適的載體去承載,導致政策最終很難落地。在如何發展文化金融和產業上,人們的認知還有一定的偏差。習近平總書記講過一句話,傳統文化是民族獨特的戰略資源。這個資源就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核心。從戰略層面看,面對全球財富霸權與世界貨幣發行權的爭奪,我們取勝的最大資源基礎不僅僅是人力資源,更不僅僅是物理資源,也不可能是別的,而是我們豐富與獨特的文化資源。所以,文化資源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是中華民族最為核心、最為獨立的財富資產與獨特的民族賴以生存的戰略資源,也是中華民族面向未來,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的最為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這是我們最大的、最長遠的戰略利益。
在文化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核心是什么?核心是要把我們的文化資源系統化、資產化,要變成我們民族的財富。我們要把文化提高到這么一個高度,使文化不僅僅在觀念上、精神層面上起到一些支持和幫助的作用,更多的是成為整個民族的物質財富。利用這些財富,可以在對世界的影響力、競爭力方面起到非常積極的作用。因此,文化金融關鍵的是要在提升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的資產化、能力和水平方面發揮作用,要在我們民族文化資源的價值發現上多做貢獻,而不僅僅是在產品層面上、在項目運作層面上。開發金融產品,固然非常關鍵,但是戰略核心的重中之重,即就是資源如何活化,如何調動財富,如何把資源的價值挖掘出來。
3.管理部門的認知
文化金融是一個很好的概念,但是要做好文化金融研究與探索,不是開個研討會、組織個論壇、發表幾篇文章、頒發幾份文件、建設幾個園區,而是要真正地讓文化金融及其產業落地,真正地使金融業與文化產業相融合發展,實現共贏。當務之急是需要大力度地提升相關管理部門的認知水平與能力。
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時候,我們曾參與了科技金融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對于科技成果等知識產權的資產化發展,印象非常深。前幾年在與相關管理部門領導交流的時候也反復強調與建議,文化產業發展不能空談創新,能把科技金融發展的經驗認真學好、弄通,進行借鑒,其實這就是最大的創新。比如科技金融對科技無形資產的評估和銀行的對接、相關的政策、科技進步促進法等等,制訂了一系列政策,非常大地推動了科技金融的發展。文化金融可以借鑒學習科技金融發展的路子,吸取經驗,從而避免走不必要的彎路。文化金融如果僅僅是在現有的文化及其政策上去做突破,就目前情況來看,很難有一個更深入的發展。
文化金融的發展還要特別注重市場主體的創新以及創新的示范帶動作用。政府提出的很多政策、產品、規劃,如果沒有很好的市場與產業主體承載,那就根本落不了地、很難貫徹執行。如對于文交所,2011年頒發的《國務院關于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切實防范金融風險的決定》(國發〔2011〕38號),有著明確的規定步驟,但卻沒有很好地執行,以至于2017年又緊急進行回頭看,事實上,又是一場清理整頓。所以,在文化金融發展的過程中要充分地注意市場主體的創新,成功的案例對文化金融發展的推進作用非常巨大,是非常重要的源動力。
二、要深化文化金融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要加強對文化金融發展的內在規律的認知。實際上,現在對文化金融發展的內在規律是什么,我們目前并沒有認知清楚,在實踐中也沒有很好地去研究。我們認為,文化金融發展的核心,就是要提升對文化資源的價值發展能力。首先是要推動文化藝術資源的資產化、金融化的水平,這是核心、主線。其次是在價值發現和資產化、金融化發展的過程中,建設產業發展的主體、產業發展的體系、產業發展的產品、產業發展的組織競爭能力。我們一定要認真地探索、挖掘文化金融產業發展的內在核心機制,不要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邊緣化的創新上,想從邊緣化的一些層面上去突破文化金融發展的核心是不可能的,也是難以持久發展的。所以說,我們的研究、探索在核心上、主線上要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這樣才能真正地帶動文化金融的發展。也就是說,從規律層面上來說,要加大對文化金融產業發展規律的認知。
無論是前面提到的濰坊銀行,還是陜文投集團,都是在深化內在發展規律的基礎上發展的。比如陜文投集團做的藝術品鑒定、藝術品評估、藝術品定價,都是資源的定價,是向資產化邁進的一大步。濰坊銀行實踐的意義在于把文化藝術品資源資產化,并且形成金融產品,從而能夠在金融體系里進行非常好的流轉,這是非常重要的。濰坊銀行開發出藝術品質押融資,不僅僅只是推出了一個產品,很深入、很核心的表現是把藝術品資產變成了藝術品的金融資產。濰坊銀行通過預收購機制這一創新,已經實施了50多億元的信貸資源配置到藝術品市場中,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案例。
三、要正視文化金融產業發展的問題
從目前來看,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的發展,問題很多,下面我們主要談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如何認知文化金融產業發展中的風險識別與管控問題。這是目前文化金融發展過程中最大的問題。實際上,我們現在很多的文化金融產品、文化業務發展中碰到的一些問題,都是在風險識別與管控這個層面上出了問題。比如說,我們的文化資源如何估值、如何定價,這都是資產化最核心的環節。如果解決不了估值、定價問題,怎么把資源變成資產?更不要說怎么把資產變成金融資產?怎么樣證券化、大眾化?都會只是一句空話。因此,必須認真地解決藝術資源的估值、定價、確權等這些基本的問題,從而有效地識別與管控風險。
第二個問題,用平臺化的思路來解決文化金融產業發展中出現的難題。我們提出了平臺化,即文化金融產業一定要在平臺化的層面上去發展。這個平臺是什么?是綜合服務平臺。為什么要講綜合服務平臺?是因為文化藝術這種資源它需要更多的支撐,需要的服務環節更復雜,它需要綜合的服務平臺來進行對接,推動其發展。比如說藝術品的真假問題就很難辨別,在真假之前還要確定藝術品的權屬,權屬鑒定完之后要估值,估值以后怎么形成金融產品,怎么和金融市場對接?怎么流轉?流轉完了之后怎么服務?怎樣退出?都需要綜合服務平臺的支撐。文化藝術資源的資產,不像物理資產,物理資產有國家標準、有國家計量,價格很容易確定,并且有據可遵循。文化藝術資源的價值是變動的。因此,必須發展綜合服務平臺,實際上,陜文投集團、濰坊銀行的成功,就是源于他們有意或無意地組建了綜合性的服務平臺。
所以說,看問題要看問題的根源,對于文化金融產業發展的一些問題,要集中精力,從點上開始突破。因為,目前在國家宏觀層面上,還無法解決這些問題,可能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都沒有一個有效、權威的辦法,或者是權威的法律法規來解決這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以點突破,希望我們的市場主體、產業主體來進行整合資源,積極推動綜合性服務平臺的建設。
另外,我們一定要把文化金融當成一種業態,一種產業。也許很多人認為文化金融只是一個概念,至多可以看做一個形態,但不認同是一種產業業態。我們認為,文化金融有自己的不同產業形態,有不同的產業主體、不同的產品,有支撐服務體系,當然是一種產業。一定要強調,文化金融是一個產業,要用產業的理念來發展文化金融,要積極地培育文化金融的產業主體,如文投、銀行、保險、基金管理、產業基金、股權基金,要積極地發展文化金融的資本市場和要素市場。沒有要素市場,沒有資本市場,文化金融產業無從發展。文交所雖然在發展中出了一些問題,但是文交所本身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文化產業發展的要素的市場,要正面地去引導文交所的發展。
第三個問題,如何做好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發展的監管,有自律監管,也有機構的監管。要在充分認識文化金融及其產業發展內在規律的基礎上,著眼新的監管框架與基礎,不斷創新,在此基礎上,實施嚴格的監管,而不是相反。同時,作為一個行業,必須實施自律監管,一些大的企業平臺,企業的實踐、創新,都要做好自我的自律監管。這也是文化金融產業發展方面需要注意的問題。
上述各方面的問題,如果我們能夠積極努力地去尋找解決方案,能夠更加系統化的進行探索,將會對文化金融的發展起到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系根據西沐在2017年中國文化金融發展研討會上的發言整理整合而成)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