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結合 出入不二』·略論硯農先生的臨摹教學思想━━吉林省教育學院書法教研室主任王洪義
臨摹結合 出入不二
——略論硯農先生的臨摹教學思想
文/吉林省教育學院書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王洪義
臨摹是臨帖與摹帖的簡稱,書法藝術學習的全過程始終離不開對經典碑帖的臨摹取法。可以說臨摹是書法學習的不二法門。如何臨帖摹帖、入帖出帖是書法學習與教學的核心問題。我的老師硯農先生在數十年的修習與教學實踐中,承傳古制,運化技巧,合臨摹于一體,悟出入之不二,形成了切實高效、獨標路徑的書法藝術臨摹觀。
(張運成先生作品)
先生教授書法,尤重視臨摹經典,主張取法乎上、出唐入晉,唐楷入手,規模羲獻。唐宋以降,參考借鑒而已。先生自己寫得一手精能楷法,卻不出版范帖,所教授生徒,入門皆以歐陽率更之《九成宮》為范帖。選擇臨摹法帖,于法度高古之外,特別關注書家之人品性靈。常言書為心畫,人品即書品,顏魯公、蘇東坡等忠臣孝子、文章貫絕之輩,于其書法則大力推介。先生選擇臨摹范帖,關注藝術性思想性的整體結合,法度與品格的多元品鑒,既是對書法藝術的取法繼承,又借助古圣先賢之偉大人格高尚品學,進行思想文化教育。先生之臨摹教學是對古人與古帖的雙重臨摹。
(張運成先生作品)
先生經常以孫過庭《書譜》句“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勉勵學生。只有察之精微,才能擬之更似。如果說選帖是基礎,那么讀帖是臨摹之關鍵。讀帖猶如讀文章,首要解決生僻詞句,通讀以求大概,再精讀深入理解,熟讀百遍,方能其意自見,獨有體悟。先生能引導學生多角度分析理解,甚至展開豐富的想象,品鑒精微,古帖形神了然于心,直欲出之,下筆便可至其項背也。先生主張讀帖強記,如陳奕禧先生的《綠陰亭集》所云:“一字之樣無窮,總以博聞強記為主。”趙宦光《寒山帚談》亦云:“閱古帖,逐字掩卷如在目前,想見此帖佳書在我筆端,方能不失。”先生講臨帖注重引導觀想,其旨或與此合。對于臨摹之法,先生則頗主張以精準實帖為主,直至能背臨。此法亦如習文章背誦古人名篇佳作之必要性。準確實臨需要臨寫對照修改之反復遞進提升,先生特別強調臨帖不可泛泛通臨,要先務少而精,選字臨、選段臨,再到集字臨,通篇臨寫,漸次循序,漸臻佳境。對于所謂的意臨則并不提倡。對于臨寫的大小、所用材質等問題,先生則采取開放的態度,原大、放大、縮小不拘一格,毛邊紙、宣紙、報紙,水泥地面的蘸水臨寫,身邊沒有字帖時,以手指為筆,以手掌為紙的描劃空臨……只要會心于碑帖,均可以探得個中三昧。先生的臨帖可謂不擇大小,不擇材質,重視體察理解,毫發精微,心手相發,人帖一致,主張時時處處皆在臨摹狀態,持之以恒自可入得古人深入,化出自家風貌也。
(張運成先生作品)
先生教授書法,主張臨摹結合。臨帖得神韻,摹帖得結構,臨摹結合,方能形神兼備,事半功倍。時人習書多取其大概,先生則嚴守古訓,以精準之臨摹,入古人堂奧,并主張唯有入帖深者,才能出帖成自家風范。先生反對坊間所謂“習古人太像,不能自拔超脫,囿于古人,學成古人第二,豈不悲哉”之論。先生則認為入帖出帖本不二,臨帖的水平即創作的水平。反對機械模仿,外狀其形,內迷其理者,自然不可能妙合古人,也無從談出帖成一家之體了。先生追求的臨摹的境界是在臨字解人,品讀臨摹的日積月累中,化成的“妙在能合,神在能離”的不二境界,“隨人作計終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是一種與古為徒,臨摹融合,脫胎換骨,化繭成蝶的生命的蝶變。先生的書法學習,是今我與古人生命的對話,通過臨摹打通時間的隧道,實現今古的通融與對接,最終以我之體融古之魂,成就一種全新的風格。可謂:取法乎上,心手相應;摹之臨之,衣帶古風;化古融今,獨之門庭。
多年以來,硯農先生的臨摹教學與自身的書法創作皆遵循此道。先生早年臨柳公權,得其剛正凜然;入師范學校以歐楷教學,得其精勁嚴謹;臨羲獻得其超逸空靈;臨東坡得其深厚韻勝;臨松禪居士得其蒼勁奇簡……凡此百家之臨,化成自家之筋骨血肉,以成公多祿祖師家法紹其箕裘,囊括萬殊,裁成一體,簡勁渾穆,氣清韻逸,終成吾師硯農氣象。著名書家金意庵先生評其“衣缽竹山今再傳”。先生是書法傳統的守護者、弘揚者。先生對書法藝術堅守,及對臨摹方法的教學實踐,在當今傳統文化偉大復興,書法藝術教育正在中小學及大學院校日益普及的大時代,我們關注先生,溫習并研究先生的書藝與教學,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完)
王洪義(別暑:弘毅、覺俺、畫沙山房等)1971年3月生,現為吉林省教育學院書法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書法教育委員會理事、吉林省書法教育委員會秘書長、吉林省書法家協會理事、長春市書法家協會副秘書長、長春市青年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民進省書畫社副社長、民進長春開明書畫院副院長、東北師大文學院特聘書法導師。
作品入展:
全國第九屆書法篆刻作品展;
全國首屆冊頁書法展;
第六屆中國書壇新人作品展;
第二屆中國“潞按環能杯”全國職工書法美術展覽銀獎;
第六屆“國際文化交流塞克勒杯中國書法競賽”中青年組銅獎;
“保護中華母親河”書法美術作品大賽中榮獲銅鋤獎;
紀念傅山誕辰400周年書法藝術展;
全國第一屆風景名勝楹聯展;
東北亞國際書畫攝影展;
“翰墨情深-慶祝中國民主促進會成立70周年書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
日本國際書道會書法邀請展;
韓國直指國際書藝大賽特選獎;
慶祝建黨90周年吉林省中青年書畫三十家作品邀請展;
吉林-浙江書法藝術交流展。
王洪義的書法教學論文《談書法教學中的啟發式》 《談思辨臨帖》 《談書法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書法教學中的綜合文化滲透》 《談書法教學中的技法教學》 《小學書法審美教學原則》《談書法藝術線條的生命之美》等多篇在各級刊物發表。他主持編寫了《寫字練習指導》《教育部推薦書法碑帖教學掛圖系列》《小學生寒暑假寫字》等書法教材及教輔書籍。
吾友洪義 潛龍覺庵
文/視昔堂老萬
王洪義老師求學吉林師范,得硯農張運城先生側目,浸潤日久,歐楷頗見功力。后輾轉春城,廣益多師,眼界大開,學業愈精,終于以二王書風為底蘊,間以趙松雪嫻熟,董香光溫婉空靈,博采眾長而自成面貌,其作品收藏者眾矣!
一位朋友曾在朋友圈給我留言 :"洪義兄,實力書家,于詩詞亦多涉獵,文雅書自不俗,朋輩戲稱“翰林前身”,不為過也。加之為人篤厚,不染俗流,非閱世至深,讀書千卷,不可得也 。"
在東隅草堂主人的引薦下,我與洪義相識在乙未之冬,初次見面我卻從他低調的言談中發現,洪義一位是滿腹經綸、內秀外中的學者!記得有一次晚餐過后,他駕車送我回住地,我們在車里追憶吉林書壇往事,展望書畫收藏的前景,不知不覺聊到深夜,仍覺得余興未盡。
時下的收藏市場,古代的書畫都在博物館,近現代的名家作品是少之又少,且價格昂貴,就工薪階層而言就是不吃不喝,一個月的工資也很難買到半平尺。所以我提倡收藏字畫還是要從中青入手,以小博大!正是和洪義老師交往讓我看到了他的成長性,看到了他的潛力,我深信洪義將不負眾望,在未來的書法領域里必將占有一席之地,深深地祝愿他的藝術之路越來越寬廣!
【慈濟堂主人·蔣宇航/于2018年5月18日整理】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以民間故事為創作藍本——2017大藝時代插畫大賽金獎獲得者任偉峰
- ·下一篇文章:書畫大家 林民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