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寫傳統 筆意帶精神——戴順智筆下的“牧牛圖”淺析
畫家戴順智先生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央美”門下杰出弟子,后又入“清華美院”多年執教樹人。多年來無論是學習創作,還是教學育人都勤勤懇懇、矢志不渝。他的藝術創作和研究時刻圍繞著“中國畫繼承與發展”的中國美術發展的大問題,致力于中國畫“傳統與現代兩個課題的整合”,并將其作為自己的藝術使命。先生早期從事人物畫的創作卓有成效,新世紀初轉向國畫“牛”的題材開掘,在12年中他著力表現“牛” 樸實忠厚、正義、忠誠、力量和勇敢的精神,旨在喚起當下人們的精神覺醒,得到業內諸多藝術家評論家的贊譽和好評。
戴順智畫“水牛”源自他對牛的喜愛。在一次成功書畫家網的采訪中,戴順智說:“選擇題材的大多數情況都與畫家的興趣愛好有關系。所以對于我畫“水牛”題材,首先是我喜歡這個題材,水牛的造型很打動人,吸引了我。”觀看戴順智先生的“牧牛”系列作品,最吸引人的便是他的線條,寥寥幾筆卻將牛的神態勾勒的惟妙惟肖;畫中的人物是古的,頗具古風之感。
在畫面構圖的處理上戴順智先生運用全景式構圖,他以開闊筆墨將塑造的物象安置在一個真實的場景中,帶給欣賞者更多的真實感。此外,戴順智先生線條勾畫人物取自任伯年筆法,沒有大塊墨色的鋪陳,淡墨渲染,將工筆、寫意筆墨結合起來,背景與人物之關系求其表現手法的一致性。在筆者看來,畫中人物高古意趣,與其說是他者,則不如說是畫家通過畫中人物將自己身臨其境于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其心理欲求既構成面對現實世界的退隱,與現實正如我們每個人都在尋找一種遠離喧囂的幽居之地一樣。
意態閑雅,點畫之間,雖著墨無多但清新俊逸,神彩飛揚,意在筆先。 中國畫走向現代,是歷史發展要求使然,不可避免。這也是時代賦予它的使命。戴順智先生作為一位當代的畫家,必然在他的藝術作品中隱含著“當代性”的影子,他在傳統中融入了西方的元素,吸收并體現了現代人“時尚”審美的要求。在題材造型的塑造上,戴順智先生強化了筆墨形式的符號性特征,帶給畫面更多的“滄桑”感;在牧童的處理上筆墨光滑以強調孩童的稚嫩和陽光,這一點已經形成了戴順智先生最為形式化的表現手法,同時也具有了象征性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