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昌書法:芙蓉出水展清姿

我與書法家王金昌是河東同鄉。我們相識是在幾年前的一次筆會上。他熱情豪爽,直抒胸臆的河東人的性格,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再次相聚,他要寫字給我,因為條件所限而作罷。去年孟秋,在刻牌匾的呂君處,看到鐫刻的楹聯和匾額系金昌所書,那大字小字個個精道,讓許多人贊嘆不已。
王金昌,山西平陸人,1955年生。軍旅生涯26載,現為中書協會員、山西省書協會員、當代青年書協副主席兼秘書長、中國當代書畫家聯誼會研究員。

生于黃河岸邊的王金昌,深受厚重的河東文化熏陶,從小就喜歡書法藝術。金昌的小學教師石有才,是朱老總的馬夫,書法頗有造詣,對學生要求又特別嚴格,使他打下了極好的童子功。黃河的濤聲鑄就了王金昌堅韌不拔的性格,軍人生活鍛煉了他勇往直前的毅力。在軍營,由于工作關系,他接觸了不少書畫家。他的勤學好問,使許多書畫家都十分喜歡他。特別是拜徐文達先生為師后,在徐的悉心指導下,金昌系統臨習顏歐柳等碑帖,書藝日臻完美。

王金昌把自己的書房命名為“洗石齋”,這源自清代書畫家李日華所言:“學書如洗石,蕩盡浮沙濁土,則靈巧自呈,秀色自現。”金昌喜歡此言,他曾在論壇發言:“學書是在學做人,感悟歷史,親近古人,親近賢人,更讓人學會修身養性,獲得心靈的寧靜,教我們學會奉獻,懂得感恩。”這正契合了林散之先生所說的“學書就是學做人,字如其人。什么樣的人,就寫什么樣的字。學會做人,字也容易寫好”的教誨。

我看過他揮毫潑墨,那真是直抒胸臆,流暢至極。看似不經意,放蕩不羈,實則法度森然,章法布局,疏密有致,行距字距鋪陳得體,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使我想起吳丈蜀題謝無量自寫詩卷8中的“芙蓉出水展清枝”來。評論家介子平曾評曰:其“行草,妍美流便,綽約多姿,得二王氣韻,具傅山風骨。”“篆書,用筆生辣,奮起橫戈,結字奇古,厚重樸茂,凝練果敢處不乏起伏跌宕之勢,挺拔整飭間卻有鸞翔鳳翥之態。平和恬淡中求得險絕疏放之肆,鐵畫銀鉤里顯出莞爾閃爍之眸,那才是書法的羽扇綸巾,靈動歡躍。”

金昌還擅篆刻。他通此道與徐文達先生有關。一次,他說想請人刻方印,徐先生說:“自己有手為什么要求人?”于是他下決心操刀刻石。他在方寸之間,以刀當筆,勇猛精進,布局不泥成法,構圖靈巧雋永,于鋼筋鐵骨中見圓潤秀美,大刀闊斧中現秦風漢韻。不論大小,方方精道。大的為五臺山寺院治16厘米,小的不足半厘米。特別是他那“百和”“百樂”印存,真是人見人愛,美不勝收。那方寸之間的流光之美、樸拙之美、剛勁之美、秀麗之美、古雅之美、時代之美,讓人傾倒。有位藏家看好他的雙百印存,極欲收藏,到他的書房一看,大吃一驚。他為刻好這200方印,居然設計和鐫刻了近千方之多,足以見其對藝術之精益求精。


金昌書法、篆刻達此境界并無捷徑,這是他勤黽的結晶。
首先,他深諳讀書之重要。他記住了楊守敬先生的話“要學富,胸羅萬有,書卷之氣自然溢于行間”。抓緊一切機會認真讀書,經史子集,皆有涉獵。常常一邊品茗,一邊讀書,盡享讀書之樂。

其次,他勤于練筆。刻苦臨習碑帖,成為他的日課。每天不管多忙多累,也必揮毫。他說:“一天不寫字,就好像少了什么似的。”一旦有學習機會,他更是如癡如醉。1991年,他到西安竟連續在碑林呆了整整7天,又是摹寫,又買拓片。碑林的工作人員都十分欽佩地說:“你真夠下工夫!”到如今,他說:越寫越不會寫了。不會寫,這也許是好的征兆。當年“揚州八怪”之一的鄭燮晚年就曾在一幅竹石圖題詩曰:“四十年來畫竹枝,日間揮筆夜間思。冗繁削盡留清瘦,畫到生時是熟時。”
- ·上一篇文章:【雅昌圓桌】一拍在線油畫談:學院油畫的價值探索
- ·下一篇文章:胸中有大情 筆下出意境——訪著名山水畫家金吉慶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