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李澎-傳統文化的青年守望者

李澎書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局部
文/ 曾耀農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簡單地等同于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融合,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從廣義上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指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帶有民族特點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狹義上講,它是指社會意識形態及與之相適應的組織體系。就形式而言,可分為物質形態(如文物、建筑、器皿、服飾等)和精神形態(如思想、道德、風俗、文學、藝術等)兩類。中國古代文人,不僅要“四書五經倒背如流”,而且要“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尤其是書法,均要達到比較高的程度,方能稱其為杰出的人才。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為基礎的、涵括其他各種不同思想文化內容的有機的文化體系,必須代代相傳,并使其在現代文化體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可惜的是,中國當代青年似乎對西方文化趨之若鶩,離傳統文化卻越來越遠,對書法藝術更是越來越生疏。可喜的是,李澎卻從小喜歡書法藝術,契而不舍,孜孜以求。

青年書法家李澎
李澎,字無翼,號華山李澎。自幼受舅父影響,喜文弄墨。中專期間,系統學習素描、書法、國畫、篆刻、油畫等藝術課程,收獲豐厚,尤其癡迷于書法藝術。學習期間受到書畫專業老師的悉心指導,書法水平和美術功底都有很大提高。大學期間,堅持研習歷代碑帖并品讀經典,課余虛心向書畫界前輩請教,收獲甚廣。畢業后從事藝術設計與媒體傳播工作,同時加深對書畫理論的研究,多次參與社會各界文化活動并受到各界媒體的報道。現為陜西省文化軟實力研究會理事、陜西人大工作者書畫研究會理事、陜西省文化藝術產業促進會會員、陜西毛澤東書法研究會理事,在書法界頗有聲譽。

李澎書法扇面小品

華山李澎書法臨作之小品扇面
李澎的書法藝術從柳公權楷書入手,后臨習張遷碑數年,尤其對王羲之的書法和齊白石的篆刻情有獨鐘,從歷代大師的作品中吸收營養。他的書法尊重傳統而有所創新,注重靈感而又遵循筆法,可謂清麗瀟灑、筆墨酣暢,富有傳統文化的內涵。中國書法最講“字外功”的修煉,要求書法家鉆研經典,博通文史,“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識萬種人”,加強文化修養。一幅成功的書藝作品,是書法家思想境界、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和藝術修養的結合,是作者綜合素質的體現。書法家應該使自己具有高尚的道德品格、廣闊的藝術修養、豐富的知識積累、寬廣的眼界和胸襟。李澎的書法藝術格調高雅,情馳神縱,獨抒性靈,從而妙然超群。

李澎書法《集王圣教序》長卷尾部
網絡時代帶來了文化資本、文化商品的自由流動,也帶來了傳統文化的安全問題。如何在校園與社區中保護與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走一條健康的現代文化發展之路,顯然是一道擺在我們面前不容回避的迫切命題。

李澎書法團扇

李澎書法團扇
為了加強傳統文化的修養,李澎后又就讀于西安外國語大學廣告學專業,堅持臨習名帖與名碑,并繼續與書畫名家交流探討,相互切磋,進步很快。舉凡古今,凡是在書法創作上取得突出成就者,莫不是大學問家,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作者的高層次文化追求,深邃的思想與充沛的情感躍然紙上,書卷之氣,令人回味。打開書法史,歷數眾書法名家,無論是古代的李斯、王羲之、陸柬之,歐陽詢、張旭、蘇軾、黃庭堅、祝允明、徐渭,還是現代的周作人、郭沫若、胡抱石、葉圣陶、朱東潤、沈尹默、沙孟海、啟功、歐陽中石等,無不飽讀詩書,既是史冊留名的大書法家,又是精通詩文的大作家、大學者,成為中國文化史上的先驅。李澎還很年輕,就把技法與才情、理性與感性、筆墨與文化融為一體,并體現在書法作品之中。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者,也是書法藝術的傳播者,并為青年一代如何在網絡時代守望傳統文化做出了榜樣!
曾耀農,湖南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碩導,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主要研究方向為藝術美學與傳播美學、文化產業。

李澎書法折扇

李澎書法折扇

李澎書法《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李澎書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局部

李澎書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局部

李澎書法《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局部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