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延元:行走在天地間的吟者

尹延元
對中國畫現狀的些許思考
繪畫需要一種積極的力量支撐,繪畫就是與自己心靈對話的過程。是一種與人類生活進步密切相關的崇高事業,它能從積極方面影響人的生活,它能幫助人把自己從獸性的桎楛和野蠻的深淵中解放出來,它能教會人更懂得優雅、得體、高貴和精神升華的意義。
傳統中國畫講求文化內涵、哲學思想,要求畫家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可以說,文學性,思想性,藝術性是中國畫的靈魂,是精髓之所在--反之,"聰明自用之子,口不誦古今之書,目不睹古人之跡,率爾涂抹,自詡前無古人;或以模糊之氣,參用濕絹,濕紙諸惡習,雖得迷離之態,終需實于晦諳,晦諳則不清,或以刻畫求工,雖博精能之致,究恐失之繁瑣"(黃賓虹語)。殊不知,沒有深厚的國學修養,繪畫的格調便上不去,其畫面淺薄、浮躁,俗不可耐。畫山水的渾然不知"桃花源"為何?更遑論老子,莊子了;是故,繪畫首先要有學問,惟其大學問,才能成就高貴的藝術。美術教育的目的是培養畫家,而非畫工,畫匠、庸俗的藝人。時代需要優秀的繪畫藝術作品,而并非一大堆文化垃圾。
"畫家不需要讀書",這是國內美術院校普遍讓人驚訝的流行語。一代代的錯誤偏見使得美院體系對人性本身的豐富性和理解能力越來越趨于簡單化。諸如文學和藝術史、繪畫史自身的書不能不讀,前者是精神性的視野和穿透力的訓練。比如寫實主義繪畫,畫者不看小說,不懂解剖學,怎能把握人物本身的人性和國民性,怎能表現人物的深刻人格;同樣是表現主義繪畫,很難想象沒有讀過尼采,克爾凱郭爾,薩特這些大師的書,畫家的表現型繪畫怎能有精神內涵?再比如抽象繪畫,不讀古典詩詞和觀念藝術理論,則很難理會一副抽象畫中的詩意和觀念。倘若這些文學,哲學都沒有,那么也就只能搞設計和裝飾主義了。

尹延元作品

尹延元作品

尹延元作品

尹延元作品

尹延元作品
中國畫自以徐氏提出"以西畫改造中國畫"始,期間走過了一段曲折、坎坷的道路,加之美術教育一度把"實用主義"一說,提高到中國畫首要地位,從此中國畫喪失了文化精神內涵。致使大批涌入美術院校的學子只重技巧,不知不識文化,所謂"劣等生"考美校,文化底蘊貧乏之極,是中國畫發展庸俗、停滯、干人一面,無方向的根源所在。難怪有"有了美院,就沒有了藝術","藝術不可教"(羅弗杰萊語)。美院的一個共同點就是太把自己當作藝術的化身了,這種想象在藝術本質主義和神學時期可以,放到現在則把藝術與人之間的關系搞顛倒了。不應該讓人成為藝術的化身,而要讓藝術成為人的化身。甚至有學者提出要"關閉美院,解放藝術"(王南溟《藝術的解放需要關閉美術院校》),美術學院可以降為技術學校,明確其宗旨是專門傳授"藝術創作"的相關技術,而本身并非藝術,這樣不至于誤導學生一進美院就是"藝術家"了。
國畫和京劇,中醫,并稱為中國的三大國粹。它們有著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和哲學--美學的思想基礎,同受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環境等諸種因素的影響,具有豐富深厚的傳統積淀。就中國畫而言,其藝術特征是借物抒情,概言之,即是寫意性。和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是兩個不同的繪畫體系,但最終皆走向對人和人性的表現,可謂殊途同歸。國畫中的"意"可以理解為心靈的聲音。泛指思想,感情,個性,氣質,人品,學養等,同時也是指主體對客體事物的某種感受感悟。"寫"來自書法,書法是由獨特的中國文學所形成的一門藝術,其一點一劃就是感情的載體。"寫意"二字可以延伸為,用書法那樣的筆墨來傳達創作者心靈的聲音。中國畫之所以偉大,在于它能無限接近人的靈魂,并將人無法摹狀的喜,怒,哀,樂用可聽、可視的筆墨形式、筆墨語言表達出來,感動有著相同情緒的人,這就是中國畫的最高境界。
而西方繪畫本質基于科學,作畫追求寫實,或者寫意抽象,皆基于透視、解剖、光學、生理學等學科原理,最終棄繪畫而尚裝置觀念的藝術,更賴依聲、光、電、影等物理科學技術,是其本質的邏輯性發展使然。當西方繪畫已逐漸拋棄了寫實的畫風,追求寫意抽象的時候,我們的許多畫人反而丟失了優秀的民族文化去追求低級、摹擬自然,拘泥自然,進行纖細、繁雜的工匠化制作,媚俗抄襲;甚至某些人去刻意追求西方過時了的頹廢主義思想與藝術形式,這不能不說是中國畫藝術的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