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著名書畫家馬濤先生系列孔雀作品賞析

著名書畫家馬濤先生精心創作
昔日尊貴百鳥王 今落尋常百姓家
-------當代著名書畫家馬濤先生系列孔雀作品賞析
孔雀在印度和我國的西雙版納及東南亞信奉佛教為主的國家里,有著至高無上的尊貴,尤其是在印度把藍孔雀奉為國鳥,有很多關于孔雀的歷史典故和民間傳說,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把孔雀尊為百鳥之王,她美麗、善良、端莊、華貴、聰敏、機警,是最美麗的鳥類,象征著吉祥如意,深受上述各國各族人民的尊敬和喜愛。千百年來,無數人堅信,目睹一眼孔雀的尊容就會感到三生有幸,特別是在印度和我國的西雙版納地區,如果誰家能掛一幅孔雀畫像就會給這個家庭帶來好運,所以他們會像神靈一樣供奉。由此可見,孔雀在廣大人民心目的崇高地位。
其實,在我國對孔雀的信仰,并非僅限于我國南方的西雙版納,在北方尤其是文化氛圍極其濃厚的黃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對孔雀也非常崇拜,喜愛孔雀和孔雀作品的人不計其數。因此,古往今來,尤其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大繁榮的今天,各地涌現出一大批以創造孔雀畫為主的畫家,著名書畫家、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馬濤先生就是其中一位。
馬濤先生精通山水、人物、花鳥畫的創作,尤以花鳥畫見長,在他創作的眾多花鳥畫作品中,孔雀系列作品更是件件栩栩如生,幅幅活靈活現。這些孔雀作品,有的展翅欲飛,有的回首凝望,有的長幼相伴,有的姐妹相隨;有動的,有靜的;動的仿佛聽到展翅的聲音,靜的像淑女安眠一樣悄無聲息;在這些作品中,馬濤先生還根據不同的季節,不同的環境,配上不同的花草,不同的樹枝,不同的色彩。在一幅作品中,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既增加了美感,有彰顯了活力。憑空說這些作品,即使用再優美的語言,在動聽的佳句,都顯得蒼白無力,都顯得無的放矢。還是從馬濤先生眾多的孔雀作品中,挑出幾幅,和網友及讀者一起欣賞吧。

和諧吉祥圖
這一幅是馬濤先生創作的《和諧吉祥圖》。畫面上是一長一幼兩只孔雀,棲息在健壯挺拔的松樹樹枝上。年長的孔雀昂起深藍的脖子回頭含情脈脈地望著那只年幼的小孔雀,既似點頭示意,又似竊竊私語,即便說了好長一段時間,好像還有很多要說的話,既有肢體動作,又有表情語言,雖然記者不是研究鳥類語言的專家,但從畫面上可以看出這一長一幼兩只孔雀在一起是非常和諧的;其實,這幅作品的和諧之處,并不僅限于兩只孔雀的和諧相處,還在于它們棲息的松樹,和它們搭配的也非常和諧,這棵松樹的枝干呈土黃色,枝葉呈淺褐淺藍色,和孔雀的翅膀、羽翼的顏色搭配的非常協調,看上去簡直就是天作的渾然一體,充分展示了在大自然里的動物和植物之間、人和動物之間及人和植物之間,萬事萬物之間的和諧之美。
相依為伴圖
這一幅是馬濤先生創作的《相依為伴圖》。畫面上同樣是一長一幼兩只孔雀,但和前面那幅不同的是,在這幅《相依為伴圖》里面,年長的孔雀回過頭眷顧著這只年幼的小孔雀,這只小孔雀兩眼微閉,好像依偎到它的母親身旁在睡覺,而它的母親唯恐它從樹枝上掉下來摔著了,盡量把身子和它貼緊點,既給小孔雀增加的安全感,又體現出母子情深的天性。在記者看來,馬濤先生這幅《相依為伴圖》采用寓意的手法,表現母親的摯愛。這種愛是無私的,是天下母親獨有的深情大愛。人是這樣,鳥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您以前對這種愛還有所質疑,就請仔細欣賞一下馬濤先生這幅《相依為伴圖》吧,它會親自告訴你,母親的愛是多么偉大!
馬濤先生告訴記者,他從事書畫創作三十多年來,每年都有不少孔雀作品在他的筆下誕生,粗略統計一下,少說也有5000幅,這些作品無論如何挑也挑不出兩件作品是完全一模一樣的,不說每件作品都是精品,起碼每一件作品都有它自己的個性。因此,才受到孔雀尊崇者和書畫收藏愛好者的青睞,才博得省內外同行和專家的好評。
馬濤先生簡介:
馬濤,1958年5月出生于陜西楊凌,畢業于中國書畫函大國畫系,現任國際保護民間文化藝術組織主席團主席、中國八一畫院名譽院長、中國國際書畫藝術網首席藝術顧問、中國國際國學院名譽院長、中國國家書畫院副院長、臺北故宮書畫院名譽院長、國際知名文藝家、世界華人藝術領袖、中國當代書畫藝術研究會理事、西安秦宛書法學會會員、東方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藝術網藝術顧問、世界華人美術學會副主席。
幾十年來,馬濤先生有許多作品參加區、市、省、國家、國際舉辦的書畫聯展中獲得大獎,其國畫、書法、篆刻作品入編《世界傳世名畫書法鑒賞》、《跨世紀世界書畫家名家大典》、《中華翰墨名家作品博覽》、《中國當代書畫名家名作博覽》、《當代中國書畫名家精典》、《中國世紀書畫篆刻藝術大典》等上百種書畫作品集,被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授予“最具藝術風范人物”、中國國學會授予“著名國學學者”、中國書畫藝術家協會授予“人民書畫藝術家”、中華藝術學會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等榮譽稱號;曾獲得首屆全球華人“百花獎”、國家藝術大獎金獎等在國內國際非常有影響的大獎。主要藝術成就載入《中國專家大辭典》、《二十一世紀人才庫》、《中國優秀專家學者大辭典》、《東方之光——二十一世紀共和國精英全集》、《21世紀中國知名專家文庫》等數百種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