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新筆魂云爭立——評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錢鼎偉
所謂“有余味”和“不足”,就是要避免處處用力,要有不著力處。如處處用力則傷于刻露。法國藝術家圣·佩韋曾說:“感染不等于勁頭,某些作家臂力大于才力,有的只是一股勁,勁也并非完全不值得贊美,但他必須是隱蔽的,而非裸露的……美好的作品并不使你狂醉,而是讓你迷戀。”用筆要“欲斷還連”,其中有若不經意處,自有一番蘊蓄,耐人懸想回味。筆有未盡而意愈遠愈深,則韻味自生。那種一味求工,線條過于凝重,使人感到刻露有過而內蘊不足,則乏韻味。
中國書法尚“韻”與此同理。太粗糙生硬的作品不屬同類,“韻”就是精神性很強的寄寓,它必然追求行云流水般的節(jié)奏與揮灑之樂。工匠式的粗糙生硬缺少一種“士”文化的內涵,在書法上特別缺少書卷氣,自然不能算有“韻”。當然,延伸為風格,則大抵雄渾、恣肆、質樸的美,也很難歸入“韻”。還有太成熟圓到的也不屬同類,因為韻偏重精神的抒泄,而不是技巧上的面面俱到。比如唐楷可以有法,但大概很少有人去從中尋求什么“韻”。趙孟頫的字不謂不熟,卻難免有著意、巧飾之俏,熟則傷雅,熟則近俗。所以從明朝起即有不少人說趙書俗,甚至到清朝梁聞山也說“子昂書俗。”
字如人格,刻骨銘心;人要品質,情感知音。錢鼎偉的書法和篆刻作品,神、氣、韻三者經常有機的聯(lián)系在一起。三者雖有共同的地方,卻又不徑相同。既要計白當黑,又要知白守黑,這就是中國書法創(chuàng)作虛實結合而產生神韻的辯證法。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鏡中之相,言有盡而意無窮。強調“清運”,是以唯“空靈”、“清遠”乃有神韻。這是在今天時代很多書法家和篆刻家中,顯示出奇特和新穎的藝術創(chuàng)新和文化探索。能書行草隸篆各種書體,尤擅甲骨文書法的創(chuàng)作,成功地處理了沉著和飛翥的兩者統(tǒng)一,筆墨功力和藝術靈魂已經達到“藝新筆魂云爭立”之書法和篆刻的特別領域,這也就是錢鼎偉書法和篆刻作品享有聲譽、得到殊榮、產生影響,買家收藏的根本原因。
中國文字藝術代表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優(yōu)秀文化,凝聚了中華民族品格精神和理想追求的道路力量。今天的時代是文化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時代,是藝術探索鮮花盛開的美麗時代。期待錢鼎偉、筆名石樂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和時代藝術探索,繼續(xù)做出賦予歷史獨特責任和給予民族精神力量特殊貢獻。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