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唐卡世家 仁青當周
仁青當周,藏族,1988年出生于青海省黃南州同仁縣隆務鎮吳屯上莊村,仁青當周,7歲學藝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夏吾才郎大師和他兒子更登達吉大師。在吳屯上莊傳達室統藝術魅力的感召下,在大師的指導下勤練技藝擁有兩代大師之真傳。

圖為仁青當周作品
練熟了扎實的繪畫技能和經驗,繼承了兩代中國工藝大師的傳統和多少年的繪畫經驗和風格,而且也學習融合了敦煌石窟和漢族傳統工筆畫的藝術技巧和表現方式。同時將藏漢佛教繪畫藝術的手法和創作經驗有機的融為一體。形成了新的熱貢藝術畫派,從事繪畫藝術20多年來開發了自己**特色的繪畫風格,擅長宗教題材的繪畫和金唐卡的藝術創作,善于學習,虛心請教各種藝術的養分,在繼承傳統技法的基礎上有所創新表面在設色更加豐富,和諧,用金更為細微獨特,特別是吸收了國畫,油畫的優點運用于唐卡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具有新時期熱貢藝術的典型特征。
帶徒行藝多方,十幾年收徒20多人,將熱貢藝術的藝術風格撒播到佛教藝術圣地,仁青當周現為中國少數民族促進會會員,青海省美術家協會會員,同仁縣熱貢藝術協會會員:2006年8月作品 《釋迦牟尼(唐卡)》,在2006年**屆熱貢藝術作品大匯展中榮獲三等獎,2007年6月作品(文殊菩薩)在(第五屆青海民族民間工藝美術品展)中,榮獲“源羚杯”二等獎。2007年被青海省職業技能鑒定指導中心評定為民間工藝(唐卡)制作**職稱。2009年9月手繪唐卡作品(五部文殊),在(**屆中國青海國際唐卡評劇文化遺產)博覽會中榮獲一等獎。2010年12月被評為“熱貢藝人家”榮獲稱號。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十幾年來繪制大小唐卡八十多幅,作品公布于西藏,安多各大寺院,2003年為西藏格旦寺,色拉寺,哲蚌寺,2004年青海塔爾寺,2005年四川照覺寺,拉毛寺,2006年甘肅拉卜楞寺,2007年同仁縣隆務大寺,2008年吳屯上寺。繪畫作品遍及北京,上海,杭州及香港,臺灣,日本,美國等,深受國內文化藝術界,藏學界的高度評價和贊譽,本人也被收入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現場直播專題報道,仁青當周表示我的**心愿就是將熱貢藝術發揚光大,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一下仁青當周的部分作品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四臂觀音是雪域西藏的守護神,藏人由老至幼家家戶戶,皆吟誦其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廣大藏蒙佛教徒還把達賴喇嘛奉為觀音化身, 四臂觀音輿文殊菩薩、金剛手菩薩,合稱三族姓尊.代表大悲、大智、大力,為密乘行者人人必修的法門。
本尊身顏潔白如月,頭戴五佛冠,發黑色結髻,中央二手合掌於胸前,捧有摩尼寶珠,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蓮花與耳際齊,面貌寂靜含笑。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全身花蔓莊嚴,雙跏趺坐於蓮花月輪上,身發極大五彩光,明朗照耀。
每一莊嚴皆有所表:一頭表通達法性,四臂表四無量心,身白色表自性清凈無垢,不住生死,手印表不住涅盤。又中央二手合掌于胸前,表智慧與方便合一雙運,另右手持水晶念珠,表每撥一珠即救度一眾生出脫輪回,左手持蓮花,表清凈無惱。
佛經中講:六字大明咒之利益及功德非常大,持六字大明咒,可以消除病苦、刑罰、非時死之恐懼、壽命增加、財富充盈,即使命終之時,通往下道組諸門亦得而封閉,得以人、天之神受生,接觸佛法,功德利益,不可勝數。
藏傳佛教“三怙主”中的觀音像為四臂觀音像。四臂觀音,藏語稱“奇木格”,在藏傳佛教寺院壁畫、雕塑中常見的四臂觀音有兩種相狀:寂靜像和忿怒像。
寂靜像的四臂觀音像造型優美,他一頭四臂,身色潔白如月,黑發結頂髻,頭戴花蔓寶冠,以阿彌陀佛為頂嚴,著大環耳飾、項飾、胸飾、手鐲、腳釧等珠寶八飾,面相豐滿,柳葉細眉微微彎曲,雙目微閉,自然下視,小口緊閉,表情呈慈悲像。主臂兩手于胸前結合掌印,捧摩尼寶珠;另外兩手之右手持水晶念珠,左手拈八瓣白蓮花,以菩薩慧眼凝視眾生,凡被其觀者盡得解脫。觀音身著天衣,全身用花蔓裝飾,左肩穿戴有動物的皮毛(母鹿的皮毛),象征偉大的慈心與悲心,也象征永遠不再落入三界輪回之中,并且不進入個人解脫的涅盤。身發極大五彩光,明朗照耀,結跏趺坐于蓮花月輪上。如修此尊,易得佛力,實現后生投生極樂世界的愿望。
忿怒相四臂觀音造像呈藍身色,共四頭,分兩層呈下三頭上一頭排列組合,四頭色相各異,上一頭為灰色,下層左為紅色,中為藍色,右為白色,有四臂,各持月刀、骷髏碗、水瓶和匕首。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文殊菩薩又稱文殊師利菩薩、曼殊室利菩薩,亦稱妙吉祥菩薩,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聰明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是除觀世音菩薩外最受尊崇的大菩薩。
此唐卡中的文殊菩薩一面兩臂,左手持青蓮花,且花上有經卷;右手持一利劍,此劍象征著他具備能破除一切愚昧和煩惱的本領。面相和善,袒胸露臂,耳戴金環,胸佩寶珠,坐于蓮花臺上。
修持文殊菩薩不僅能增長智慧、還具息災功效,能夠消除修持者、家庭甚至國家厄運災難。
唐卡是藏文的音譯,是一種用金、銀以及天然礦物顏料在織物、皮革或紙上進行描繪,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繪畫作品。相比價格不斷上漲的內地藝術品而言,唐卡目前的市場價位遠未達到合理水平,尤其是老唐卡,因其收藏門檻較高,并未擁有應有的重視。*近幾年,當代唐卡因其獨特的藝術性、精細的繪制工藝和合理的價格,成為有遠見收藏家看好的藝術品。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釋迦牟尼(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即釋迦牟尼佛,亦即如來佛祖,佛教創始人。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民間信徒稱呼他為佛祖。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是佛教的開啟者。據佛經記載,釋迦牟尼在29歲(一說19歲)時,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諸多苦惱,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歲時,他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遂開啟佛教,隨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帶傳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現涅磐。因父為釋迦族,成道后被尊稱為釋迦牟尼,也就是“釋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釋迦牟尼佛(梵名S/a^kya -muni ,巴利名Sakya-muni ),古印度人,意即釋迦族出身之圣人。又作:釋迦文尼、奢迦夜牟尼、釋迦牟曩、釋迦文。略稱釋迦、牟尼、文尼。亦譯作:能仁、能忍、能寂、寂默、能滿、度沃焦,或梵漢并譯,稱為釋迦寂靜。又稱:釋迦牟尼世尊、釋尊。即佛教教祖。其稱號之原由,見于佛本行集經卷二十觀諸異道品、有部毗奈耶雜事卷二十、阿毗曇八犍度論卷三十等。釋尊為北印度迦毗羅衛城(梵Kapila -vastu )凈飯王(梵S/uddhodana )之太子。
佛有八相成道,指釋迦牟尼佛一生的八個階段。“成道”是“八相”中最重要的內容,又是釋迦牟尼“一代時教”的起點,亦稱“八相示現”。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阿彌陀佛又名無量佛、無量光佛、無量壽佛等。大乘經載,阿彌陀佛在過去久遠劫時曾立大愿,建立西方凈土,廣度無邊眾生,成就無量莊嚴功德,為大乘佛教所廣為崇敬和弘揚。大乘佛經主要如《無量壽經》對阿彌陀佛及其西方極樂世界均有詳述。大乘佛教流傳之地,如中國、日本等大乘教區,阿彌陀佛信仰也尤為繁盛和重要。而漢傳佛教的凈土宗,則完全以往生阿彌陀佛的西方凈土作為專修的法門。
在顯宗或漢傳佛教中,阿彌陀佛的造像為右手下垂,掌心向前作與愿印,左手持蓮華。手作與愿印,表示眾生的往生之愿和阿彌陀佛的接引之愿相互攝引,阿彌陀佛能與愿眾生;手持蓮華,因為極樂世界的眾生不是胎生,而是蓮華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薩的悲愿,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蓮華為出于淤泥而清凈,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凈成為圣者。修念佛而生凈土的即化生蓮華中。阿彌陀佛以蓮華接引眾生來住此國佛剎。在密教中,阿彌陀佛象征大日如來的妙觀察智,名甘露王。于金剛界曼荼羅中稱受用智慧身如來,居于西方月輪之中央,身黃金色,結入定印,三昧耶形為蓮花;于胎藏界曼荼羅中稱無量壽如來,居中臺八葉院之西方,身白黃色或真金色,跏趺坐于寶蓮上,結入定印,密號清凈金剛,三昧耶形為初開的蓮花。
阿彌陀佛西方極樂世界的情況,主要有三點:1.自然界的豐美:據《阿彌陀經》及《觀無量壽佛經》說明,極樂凈土自然界非常莊嚴。土地平坦,沒有崎嶇山陵;沒有晝夜,長在光明中;寶樹成行,金沙布地。物質生活的享受極為豐富,生活所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可以自由取給。
2.人事界的勝樂:娑婆世界,人與人之間充滿斗爭嫉妒瞋恨,造成無邊苦痛。極樂世界適得其反,人與人之間平等和樂。 走獸根本沒有,飛禽都是變化所生。凡是生到極樂世界的都是功德殊勝的諸上善人,一生補處的菩薩就不少。菩薩與聲聞圣者,無量無數;再次的也是一心一意修學清凈佛道的善人。在良師益友策勵下都能不斷向上。不但和樂且非常殊勝。
3.身心的清凈:①生極樂世界的都是蓮花化生。由于自己的愿力和佛菩薩的悲愿,不須父母為緣而化生蓮華中。佛經所說的佛菩薩都處蓮華座。蓮花為出于淤泥而清凈,離一切煩惱得身心清凈成為圣者,故以蓮花的出塵不染為喻。修念佛而生凈土也是化生蓮花中。②極樂凈土中,身無老病死苦。一般的胎生卵生濕生都有老病之苦,化生則沒有這些痛苦 。其他的化生也有死苦。而極樂世界的眾生在未得無生法忍前不會死亡 ,得無生忍也不會再感死苦。③凈土不但沒有身體的老病死苦,連心中的煩惱──貪瞋癡苦也沒有。初生凈土的眾生,煩惱習氣未曾斷除,但由于環境的特勝,雖有煩惱而緣缺不生。凈土的物質所需可以自由取給故不會生貪心;諸上善人共聚一處和樂融洽,故不會起瞋心;正信正行,所以不會起邪見等癡心。起煩惱的因緣不具足,所以不會有煩惱而得到身心的清凈。阿彌陀佛以宏大愿力,實現了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凈土佛菩薩的依正莊嚴功德。依正莊嚴功德中,凈土莊嚴功德是依報的莊嚴功德,阿彌陀佛和彼諸菩薩莊嚴功德是正報的莊嚴功德。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十一面千手千眼觀音為觀音菩薩的法身、報身和化身一體的殊勝相。有千眼千臂觀音、千手圣觀自在、千臂觀音、千光觀自在等多種稱謂。藏傳千手千眼觀音有多種身相,有龍樹式千手千眼、比丘尼巴姆是千手千眼、虛空王千手千手眼等。
據《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載:觀世音菩薩在過去無量億劫中,隨千光王靜住如來修行菩薩道,聞聽如來宣講“大悲心陀羅尼”,并發下誓言,要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不度盡眾生誓不成佛。于是他用了無量劫的時間從地獄道、惡鬼道、畜生道、人道度眾生無數。當他從天界回轉身回來,驚詫地發現地獄眾生絲毫沒有減少,他悲嘆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的微弱,他開始懷疑自己的誓言,頃刻間他的身體炸裂,他憑借僅有的一點力量和信念向諸佛祈求!這時奇跡出現了,在無數諸佛菩薩的加持下,觀音菩薩被炸碎的身體再次聚攏成形,全身長出千手,每一手中長有一眼,號千手千眼觀世音。這時,十方大地一起震動,十方諸佛一齊放射出超出日月的大光明。主尊千手千眼觀音,周圍是觀音救八難圖。八難分別是象難、火難、蛇難、非人難、水難、獄難、獅難、盜賊難。

圖片為仁青當周作品
蓮花生大師,因應化度不同之眾生,示現八種變化之身,各具尊形及法號。 此幅唐卡中心為蓮花生大師,是建立藏傳佛教前弘期傳承的重要人物,西藏密宗紅教開山祖師,也是在藏傳佛教初興時期來藏弘法的一位印度密教大師。
唐卡的周圍分別為海生金剛,蓮師手肘內挾有三叉天杖,代表他的其中一個化現;蓮花生蓮師身穿佛陀的三衣,代表其第二種化現;蓮花王蓮師身穿的藍色法衣,代表其第三種化現; 釋迦獅子,蓮師頭戴蓮冠上之頂髻,代表其第四種化現;日光上師,蓮師身色白紅,代表上師的第五種變身;蓮花王,蓮師腰間有金剛寶杵,代表上師的第六種變身;忿怒蓮師,蓮師外現靜善忿怒相,代表上師的第七種變身;獅子吼聲,蓮花師身上的虎皮嚴飾,則代表上師的第八種變身 。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