硯雕各門派
明清時期,由于藝術化成為制硯工藝發展的主流,硯雕藝術人才、硯材也得到廣泛開采,硯雕藝術出現了代表地方風格的流派。
以端石硯雕為代表的“粵派”。粵派從明代開始形成自己的地方風格,給人們的印象是:構圖飽滿、整體感強、精雕細刻、古色古香、線條細膩、準確流暢、繁而不亂、柔和而不失剛強,表現出濃厚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到了清代,粵派的硯雕技藝、流派風格更加成熟。在雕刻藝術上,注重細刻和線刻,適當穿插淺刀雕刻,線條精確、細膩、婉轉、流暢、輕快是粵派的主要特點。
以歙石硯雕為代表的“徽派”。徽派硯雕藝術一般以浮雕淺刻為主,不作立體鏤空雕。但由于受當地磚雕藝術的影響,間或出現深刀雕刻。徽派硯雕藝術多方圓規整的構圖,整個造型雍容大方,格調簡練明快。
蘇派硯雕藝術的形成,既受明、清“吳門畫派”、“松江畫派”藝術的熏陶,追求平淡、雅逸的風格,表現高古之氣,又借鑒明末清初嘉定竹刻藝術的影響,“刀不茍下,興到方始創作”,講究刀法的精致,構圖疏朗,畫面耐人尋味。蘇派硯雕藝術有兩大特點。其一,以隨形、略加琢磨為主導,從而使硯臺的表現形式達到簡樸古雅、自然華美的藝術境界。其二,雕鏤精細,但稼纖合度,堪稱“巧中守拙、婀娜巷潤”。
宮作硯雕,雖未形成一種藝術流派,但也是清代硯雕中有別于粵、徽、蘇三派的一種風格。在清代,由于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代皇帝酷愛硯臺,專門在宮廷設立硯臺造辦處,從祖上發源地吉林長白山開采的松花硯石,從全國各地召收了一些著名的硯雕工匠,按照皇帝審閱批準的樣稿,由造辦處硯雕藝人按圖雕制。有時皇帝還親自設計和題寫詩句,使之光輝耀目,給人一種莊嚴富貴的感覺。
海派硯雕,是指民國時期以陳端友為代表的上海地區的寫實派硯雕。海派藝人多有一定中國傳統繪畫的功底,雕刻技藝精湛,題材內容多以摹刻自然物為主,主要有花鳥蟲草、飛禽走獸、瓜果以及仿古器物和臬幣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