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談中國歷代王朝德性

第22期
“時代國際單位·南都藝術沙龍”,是廣州文化新地標時代·國際單位與南方都市報攜手打造的品牌活動,邀請藝術各界精英暢談創作之旅。
作家馬伯庸到底有多紅?看看11月29日下午他做客“時代國際單位·南都藝術沙龍”現場就知道了。超過200人趕到現場一睹他的風采,演講臺下數十人席地而坐。
1980年出生的馬伯庸(筆名),出生于赤峰市,成長在桂林,上海上學,曾經留學新西蘭4年,當前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2005年,馬伯庸以三國為背景的諜戰小說《風起隴西》出道,將真實的史料與推理懸疑相結合,以不曲解、不破壞史料為前提,描繪不見于正史的普通人真實生活。2010年,馬伯庸的《風雨〈洛神賦〉》獲得了人民文學獎。
11月29日,馬伯庸的講座主題為“中國歷代王朝的‘德性’———五德終始說”。朝代“德性”學說被他稱為“操作系統”。從春秋開始,統治者發現當時學說不足以滿足對政權合法性的論證要求,需要升級,于是從春秋時起,不斷有人投身到這套系統的開發中,直到袁世凱的“洪憲”新朝,都沿用了“五德”學說,數千年產生一段段逸聞趣史。
講座后,馬伯庸回答了眾多粉絲關心的問題。與眼下某些喜愛談歷史的當紅網絡作家不同,他對讀史和讀書都有自己的一套心得。
A
談鑒史
只信原始史料
“10年前我在一個論壇上跟人爭論馬可·波羅的事,有一個人駁不過他,我靈機一動,就跑到國外的網站上寫這個故事,第二天直接引用那個鏈接,說你看,外國人說是這么回事。”在斗嘴中抖過機靈后,馬伯庸要求自己一定要查原始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