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市場上演“畫皮”術 當心文物變“廢鐵”
青銅器皿的成功回購應該是2014年藝術品市場最重要的新聞之一,而皿天全方罍的回歸也引起收藏市場青銅熱,而每一次收藏高潮的到來都會滋生一次古玩仿制高潮,各類古玩贗品在收藏市場上橫行,造成“假古董”充斥著收藏市場,普通收藏者稍有不慎,便會上“假古董”的當。

圖片來自網絡
青銅器收藏逐漸升溫引發贗品橫流
作為先秦時期最具有代表性和歷史文化價值的古玩收藏品,青銅器以其雄渾的造型、華麗的紋飾、精良的鑄造以及高深的創意,在中國乃至世界青銅史上獨具特色,一直都是眾多古玩收藏家們青睞的藏品之一。但是事實上由于國家文物部門只允許流傳有序和海外回流的青銅器在國內收藏品市場出現,國內青銅器收藏市場整體水平并不是很高,可以說青銅器收藏目前只是一小部分人的游戲。不過因“完罍歸湘”,收藏青銅熱被迅速點燃,很多藏家開始著手投資收藏青銅器,但是因對青銅器藏品的認識和了解程度還處于一個初級階段,所以盲目投資幾萬甚至上百萬認購青銅器,這讓一些不法商家抓住商機,制造大量高仿品充斥整個收藏市場,雖然也有人請所謂的鑒定專家掌眼,但是還是購買了大批高仿品、插幫貨拼湊貨。其實從春秋開始,幾乎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青銅器的仿古與造假現象,但是造假是出于政治和權力斗爭的目的,與現狀以營利為目的造假有著本質區別。而如今的青銅器造假無處不在,仿造之風盛行已發展成了一個產業,在河南有專門造假的“青銅村”。由于青銅器內涵深厚,并且涉及諸多學科,懂的人很少,又難以鑒定,造成市場上假貨泛濫的現象。
收藏市場的青銅器大多是“披著羊皮的狼”
(一)青銅器市場“復制粘貼”贗品多
我國古代青銅器的復制和仿造由來已久,自北宋、元、明、清、民國,直至今日,可以說從未間斷。造假手段包括重新鑄造、拼接、假銹偽裝以及偽造青銅器銘文、紋飾等。現在贗品制作越來越難以辨別,造型按照真品圖錄仿制,以雕塑手法作模,一般用硫化硅橡膠做仿制的青銅器模具,然后用失蠟法造出銅器來,在著色做舊之前,造假者會仔細觀察研究圖錄中真品顏色的細微變化,一層層著色,讓仿制的青銅器銹跡斑斑。如果沒達到預期效果,造假者就會把一些真青銅器碎片上的銹刮下來,用油漆和乳膠使這些銹緊緊附著在表面上,直到完全逼真地呈現出真品的狀態為止。造假者在刮真青銅器碎片上的銹的時候,一定會或多或少的破壞文物本身,但是這些人為了利益,造假從未停止過。由于其仿造所需的生產條件以及工藝并不復雜,所以仿古銅器成為一些不法之徒獲取暴利的手段,諸如移植、拼接等仿造新工藝也層出不窮,令藏家防不勝防。仿古銅器數量之多也讓人嘆為觀止,無論古玩店鋪還是小地攤幾乎只要有古董的地方都能見到假銅器。因此,有人開玩笑說,如果將泛濫到古董市場與藏家手中的假青銅器收集起來足以制造兩艘青銅航空母艦。雖然是開玩笑,但是這種以損害文物為代價來提高經濟效益的方法是完全錯誤的。
(二)文物不能“產業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