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錘百煉的人生 翰墨飄香的藝術——訪著名書畫家鄧之元

著名書畫家鄧之元
書畫藝術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30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名家輩出,流派紛呈,長豐吳山鐵畫和鐵字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春暖花開之日,記者來到長豐縣吳山鎮“鐵研居”專門訪問了吳山鐵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吳山鐵字安徽省級非遺傳承人鄧之元先生。走進鄧之元的“鐵研居”,幾百平方米的大廳,如同來到了一個藝術殿堂!大的小的、橫的豎的、方的圓的,各式各樣的鐵字、鐵畫,琳瑯滿目。鄧之元,字智源,號鐵研居士,廬北吳山廟人。中華奧運紀念品創意設計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文化部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客座教授,合肥政協委員。自幼攻習書畫,在傳統書法基礎上,研制鐵字書法展現于市,鍛字以鐵,開藝苑先河。 今年58歲的鄧之元,從小開始喜愛學習書法,并從學習柳體、顏體、漢碑開始。熟練掌握了草書、篆書、隸書寫作要點,并通過自己對書法的獨特見解,創作了自己的書法寫作風格。由于他的作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并不斷創新,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在他的筆下,字似字,又非字,字似畫,又充滿著氣勢,字如物栩栩如生,物似畫相形如墨。日前他的“創意”書法應中央三套邀請參加了第二期《水墨丹青》書法藝術論壇,分別和張旭光,陳孟昕,馮遠老師圍繞中國書畫藝術創作、創新、創意進行探討,深度討論了中國書畫藝術走向何方,如何創新創意和世界文化接軌,讓中國書畫走向世界等書畫創意觀點。同時鄧之元與張旭光老師圍繞“創意、創新”和其他三位書畫家分別發表了自已的觀點。鐵藝書畫、創意(藝)書畫是鄧之元多年潛心研究和不斷的創新之作,他的鐵字書畫獨具特色,以錘代筆,以鐵作墨。在祖傳的基礎上開發創新,將傳統的爐冶鍛打與現代的冷錘電磨相結合,由原先的涂刷工藝與現代的電鍍工藝相結合,過去的錫焊與現代的點焊、碰焊相結合。取書法、國畫章法布局,融雕刻、剪紙手法創意,經鍛、錘、鉆、焊、銼、磨等二十多道手工技巧,將書法、創意表現的風骨強健,飽滿生神,譽為“中華一絕”,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及有關專家的高度贊賞。

2008年參與中央電視臺節目錄制
鄧之元從1986年起鉆研鐵字,經過多年研究,鄧之元在制作名家、古人鐵書上取得了很大成功,任何字體的書法作品,他都能用鐵書重現。他的鐵字大都是民俗字、象形字,小字幾厘米長、玲瓏典雅;大字一個可達10余米,氣勢恢弘。
民俗字,過去有黃金萬兩、招財進寶、雙喜字、福祿壽,現在我創意的,你看,一帆風順、二龍戲珠、三羊開泰、四季平安、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星高照、八方來財、九久安康、十全十美。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組合,是我創造出來的。這兩聯是我把上下五千年的朝代,用詩寫出來,然后寫成組合字,從黃帝堯舜禹開始,黃堯禹舜夏商周、春秋戰國亂悠悠、秦漢三國晉兩立、南朝北朝是對頭、隋唐五代並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丶共和復興中國夢、華夏文明五千秋。
作品《中國夢》是他創作的第一幅象形字。在這幅作品中,“中”雙手叉腰,一豎筆鋒剛勁,意為頂天立地;“國”字外圍是中國地圖形狀;“夢”字極具動態,形似祥云托起夢想騰飛;作品旁配文是“創造新輝煌,實現中國夢”。

創意書法《福》
在作品《福》中,福字的左邊是一個男人的側面,右邊是一個女人抱著一個嬰兒,右下邊的“田”中間聳起,又很像兩層樓房。鄧之元說,一個三口之家,夫妻和睦,有房有田,這才是幸福,所以這幅作品的配文是“和諧美滿合家福”。
制作這些作品的方法是:先將字寫在紙上,再貼到鍍鋅鐵皮的反面,照輪廓裁下來之后,使用大小不等的、特殊功能的錘子把鐵皮打成凹凸形的,然后上漆,最后組裝成型,變成了一幅幅的鐵藝書畫。
鐵字在吳山起源很早,大概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就有了。當時做一些都是四個字的啊,比如結婚用的“花好月圓”哪,開業用的“開業大吉”一些簡單的東西。簡單的東西一投放市場也還很可以,所以,吳山鐵字一做都做了三十五六年了。我這一塊呢,對這個室畫設計、書法創意啊,對這方面就比較強一點,所以政府就很重視這一點。我們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能夠達到市場的一些藝術家的認可,做到“低端能走進尋常百姓家,高端能走向大雅之堂”。高的,我們做到“奧運會禮品”,香港回歸的時候,我們把它做到香港特區行政大樓,掛進了聯合國大廈。反正就是在積極地把它創新,再創意,再把它做強、做大。

創意畫《竹》
2007年7月,北京奧組委向社會公開征集民間工藝品,鄧之元得知后將自己創意的“福”、“佛”和兩組十二生肖創意畫送到北京,半月后,他接到北京奧組委禮品部來電“福”、“佛”兩幅創意畫中標,要求制作5000件作為奧運記念品給海外各國貴賓。
北京奧運會之后,鄧之元的鐵畫、鐵字藝術開始揚名海內外。2010年,文化部藝術中心給鄧之元發來了邀請函,說聯合國大廈正在進行裝修,將進行“聯合國之最”的文化作品征集:鐵字畫和四幅《蘭亭序》、四幅《四和圖》這幾幅作品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品,懸掛在聯合國大廈。
在鄧之元的鐵研居里,我們有幸看到了《四和圖》的初稿,《四和圖》其實是取“荷花”的“荷”字的諧音,分別以荷花和鴿子為一組表示世界和平;荷花和螃蟹表示世界和諧;荷花和鱖魚表示以和為貴;荷花和鴛鴦表示家庭和美。《四和圖》和《蘭亭序》這兩幅作品充分展示了中華書畫的獨特藝術魅力。
上海有一個畫廊要聘請鄧之元過去,年薪給他30萬,叫他過去寫象形字,一月給他寫10張、20張都行,就想聘請鄧之元專門給他做,他都沒干。鄧之元說他在家一年只掙約10萬塊錢,但是,這不是錢的事情,而是這是他的一種愛好,也是一種文化傳承的社會責任,要體現他這個人的人生價值,金錢是代替不掉的。做點發明創造,別人沒有的、別人沒想到的,他想到了,他感覺比掙錢還高興。錢多多花、錢少少花,每人一天只能吃三餐,如果吃四餐就接受不了。如果生活好了,那就肥胖起來了,肉吃得昏昏沉沉地,酒喝得暈暈乎乎地,那你就什么事情都做不了了,也不幸福。所以要淡泊明志。過去諸葛亮講,要淡泊明志、寧靜致遠,這是顛覆不了的真理。只有淡泊才能明志。
所以鄧之元想把三項非遺一定要把它堅守下去,傳承下去,多培養一些對藝術方面比較愛好的人,讓他們把這種傳承下去。

行書作品
鄧之元說,他所創作的每一幅字畫都是他的寶貝,而想將這樣寶貝的技藝傳承下去,找到愿意學鐵畫、鐵字技藝的年輕人,卻并非易事。
鄧之元小的時候,家中姊妹六個、父母殘疾,盡管家庭條件不允許他上學,家里沒錢買紙,他就買點墨汁,下面墊上白紙,把玻璃放在上面,寫過了再擦掉,一遍遍地練習,終于練得了一手好字。鄧之元聰明好學,靠著自己的努力,在他的童年時代,他白天放牛、拾糞掙工分,晚上去上夜校。在六年半的時間里,完成了小學、初中、高中的課程。高中畢業后,只要有空閑的時候,鄧之元就到集上擺攤子,幫人刻私章、畫像,到春節幫人寫寫對聯,就這樣一步一個腳印一直往前走,一直走到現在。
我們堅信,鄧之元會在他的書畫藝術中越走越遠,也必將把吳山的鐵畫傳播到千家萬戶。(作者牛耘)

鐵畫《大展宏圖》
鄧之元藝術簡介
鄧之元,1955年生,字智源,號鐵研居士、又號臥龍山人,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七代后孫。中國當代著名鐵字畫藝術家丶創意書法家,安徽吳山人。安徽“吳山鐵字” 非遺傳承人,當代創意書法、創意竹畫藝術第一人。
現為中國佛學書畫院副院長、文化部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客座教授、國家一級工藝美術師,曾任中華奧運會紀念品創意設計師,文化部曾授予“中國書畫藝術創意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亊, 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毛體書法家協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佛教文化發展促進會安徽分會副會長,中國教育電視臺<水墨丹青>欄目特約嘉賓, 合肥市政協委員,安徽佛學書畫院院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其作品融詩書畫、儒道佛、古今事為一體的文化藝術實踐大家,其創意精品超過200項,其中擁有國家專利28項。
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和不斷的創新之作,他的“吳山鐵字”創意書畫獨具特色,以錘代筆,以鐵作墨,取傳統書法、國畫章法布局,融雕刻、剪紙手法創意將書法、創意表現的風骨強健,飽滿精神,譽為“中華一絕”;著名書畫大師啟功、賴少其、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沈鵬、原文化部長高占祥等特為其作品欣然揮毫,題詞贊勉,譽其鐵字乃“書法載體的一大創新”。
創意(象形)書法、民俗字(合體字)書法、創意竹畫藝術更是他潛心研究民間藝術的文化精髓,他把書法藝術和人物形象融合到一起,傳承發展丶開拓創新民族文化藝術,給人一種全新的民族文化藝術震撼,深受海內外各界人士及有關專家的高度贊賞。
在他的筆下,字畫相融,字似畫,又充滿著氣勢,字如物,栩栩如生,物似畫,相形如墨。
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他吸收借鑒國畫、工筆畫的筆墨,民間畫的意趣,詩意畫的意境,禪意畫的空靈,創造出以詩文化、竹文化、水墨文化、傳統文化為基礎的創意竹葉詩畫。其師中央美院教授偉人畫家李琦稱其“興無繼絕,開宗立派,書畫同歸,雅俗共賞”。
作品分別懸掛于聯合國大廈、中南海紫光閣、香港特區行政大樓、人民大會堂、中國駐美使館、中國美術館、北京奧運會新聞中心、上海世博會接待中心、中國美術館等先后有數百件精品被選為國禮饋贈世界各國。其作品分別被日本、新加坡、泰國、韓國、臺灣美國及國內諸多藝術愛好者和藝術品鑒賞家、投資機構和個人收藏。
中央電視臺、安徽電視臺、合肥電視臺等多次作專題報道,《人民日報》、《中國文化報》、《安徽日報》、《合肥日報》等三十多家報刊雜志,也相繼對其作品發表專題介紹文章及作品照片。載入《世界美術集》、《世界美術家傳》,《 世界名人錄》、《中國書畫史》等二十多部藝術畫卷。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