嶺南文化的守望者藍玲——從運動員到收藏家的道路
南人北相的藍玲身高近一米七,她性格外向,為人豪爽,喜交朋友,不熟悉的人初次接觸都以為她是北方人。她的經歷也頗為傳奇,充滿著神秘的色彩。1986年-1993年因體育長項的藍玲被入選體校田徑隊,期間轉項網球專業,1996年移居深圳開始了網球教練的工作。生性好強的她為體驗社會去賣過花,做過服務員,在九十年代末代理了一家澳洲品牌的床上用品讓她撈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那個年代在深圳這個年輕而活躍的城市,經濟機遇對于一般人來說是最重要的,普通人在品嘗了第一次收獲的甘甜之后,往往不加思索地回到賺錢的原點去了,而藍玲卻從來沒有迷失過自我,年輕的她心里卻一直有著一個文化人理想,想投身到文化事業中去,所以她在深圳創辦了深圳市威遜體育發展有限公司,為深圳體育文化事業作貢獻,對她來說是開心的事。

藍玲藏品:漢代青瓷鼎
一個偶然的機遇,藍玲在飛機上認識了著名的央視鑒寶專家李彥君先生,與李老師的一席談,從此播下了一顆古代中華文明的種子,以后的幾次交往中,藍玲像一個求知欲極強的學生一樣,一發不可收拾地進入到文物收藏的領域來,經李彥君老師介紹,藍玲認識了觀古樓董事長李志,李志作為嶺南古陶瓷館館長,嶺南地區首個傳統漆藝創作基地的創始人,從事嶺南古代陶瓷收藏研究十余年,麾下的大漆工藝團隊更是在國內異軍突起,成就斐然。年齡相仿的他們,在一次又一次的聚談中,藍玲給自己的事業定位了扎根嶺南古代文化收藏研究,推廣傳統嶺南漆藝傳播的道路。從此跨上了文化事業的高速路。也一發不可收拾地愛上了嶺南本土文化的收藏。其中嶺南漢代青瓷是她收藏當中的一個大項。沒有文博專業背景的藍玲又是如何令收藏界認可的呢?——“我覺得,要研究嶺南地方歷史,不能只看著眼前的經濟效益,要有文化使命感,作為一個中國人,保護國家的古代文明成果本身就是一個偉大的事情,其他的都要往后靠。本土陶瓷是重要的物證,收藏是我骨子里喜歡的事情,有愛好加上有追求就一定能把它做好”。“我涉足的是普通人少涉足或很難涉足的領域,這幾年投入到收藏研究嶺南古代陶瓷收藏,陰沉木收藏及藝術漆器收藏的資金也超過一億了吧”——藍玲平靜地說。采訪聊天中,藍玲對嶺南古代器物的專業名稱作了一個簡單介紹,比如嶺南漢代青瓷鐎斗,青瓷四葉紋鼎,青瓷鋪首壺等等等等,如果不是親耳聽見,真看不出來她對嶺南古代文化的研究之深。也就是這樣勤奮好學,不惜代價的“藍海戰略”讓她有了今天數百件豐富的嶺南漢代青瓷的成果。

藍玲藏品:漢代青瓷鐎斗
除了嶺南青瓷,她還有著一個與之相當的本土收藏品種——陰沉木。嶺南地區在歷史上曾存在大面積闊葉硬木森林,出產多種名貴紅木,由于嶺南河流眾多,流域廣闊,河流改道及風暴災害頻繁,當山地發生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災害的時候由其獨特的地質環境成為了形成陰沉木的重要條件。幾年下來藍玲手上的陰沉木收藏了一兩千噸。對陰沉木的研究藍玲也是如數家珍——“我收藏的都是硬木陰沉木,廣義上來說都是紅木形成的陰沉木,質地優良,油性重,除了觀賞性之外,還具備深加工的條件,你看這一件茶盤,就是觀古樓首席漆藝家王伯楊用硬木陰沉木創作的大漆褪漆工藝的作品,這個陰沉木大漆褪漆工藝還是他的專利技術噢”。

藍玲藏品:漢代青瓷樽
可以說,她是嶺南歷史文化變遷的博物者和積證者。她熱愛這片熱土,更熱愛這片火紅的土地上蘊藏著的豐厚歷史文化積淀。為了收藏本土文物,藍玲幾乎走遍了廣東、廣西的各個地方。一件件漢代青瓷、一根根陰沉木,一次次走進大漆藝術家的工作室……每一件珍貴的藏品都是嶺南本土民族文化的精美展現,每一件歷史悠久的陰沉木背后,每一件精美的大漆藝術品之后,都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收藏故事。
任何一個藏家在面對一件藝術品的時候都需要問自己幾個問題:收藏的出發點是什么?收藏的目的是什么?她認為,確立本土文化收藏在推動拓展傳統收藏文化中的社會地位及其積極作用的研究,長期以來是處于空白而少人問津的,但是關乎復興一方熱土這一特定的文化現象一直都是客觀存在著,終有一天會煥發出無窮的正能量。在藍玲看來,單純為了掙得盆滿缽滿的投資行為是不可能成為收藏“大家”的。她坦言,自己收藏除了增值外,更多是對文化和文明的敬畏感、出于推廣、傳播和傳承的必須,和對中華文化責任感使然。

藍玲創辦的威遜體育
“每塊土地都應該有它的守望者“——藍玲希望更多的人能夠看到原汁原味的本土文化,深入地研究本土古代文化和優秀的當代藝術。徜徉于藝術的海洋,她將收藏看作是一件修心與怡情的事情,在與每一件藏品的緣分故事中,她的身心得到了極大的愉悅和放松——一件藝術品如一杯香茶,品嘗之中自有回味在心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