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山里走出來的畫家——一代宗師張軼凡
前段時間,中國著名山水畫家、大千弟子、張軼凡先生九十大壽。社會各界領導,張老摯友以及學生近百人到場祝賀,我有幸被邀欣然赴之。在壽宴上張老上身著紅色唐裝,頭戴壽星帽,雖年愈九十,卻身板硬朗,耳聰目明,精神矍鑠。與老先生近身交談,就能感受到一代藝術大師對人生、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對祖國、對民族的博愛胸懷。
張軼凡先生,出生于1917年,家在四川省汶川縣青城山后山下的老人村。從小喜愛書法,于1939年末經青城山上清宮的馮道長引見,師從一代宗師、畫壇泰斗張大千先生,得受教益。從此追隨大千精神,刻苦磨練,遍歷名山大川,幾十年不斷革新變法,山水作品氣勢輝宏奔放、雄奇多彩,獨具匠新。
早在1984年書畫還未走向市場時,張軼凡先生的作品已擺放在北京王府井的“北京畫店”櫥窗中。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老先生的作品已走出國門,受到日本、臺灣廣大書畫愛好者的喜愛。
在1991年由臺灣最早組織的赴臺“中國當代百家書畫名人展”中,老先生的名次排在李苦禪、李可染、何鏡涵、周懷民、馬云濤、婁師白、高莽等人的后面,被評為大師級人物。
1992年,在軍事博物館舉辦的“張軼凡個人書畫展”中,楊成武親自為之剪彩,美協書記王琦先生親自題字,參觀人數眾多,影響之大,超出了當年之最,得到各界極高評價。
1997年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慶典活動中由 “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三峽畫院”舉辦的《中國著名畫家三峽美術作品展》中《夔門雄風》榮獲最高“特別榮譽金獎”。
同年重慶直轄市成立,老先生懷著對家鄉人民的熱愛,捐贈了60巨幅作品,由中央民革主席何魯麗親自剪彩,重慶直轄市領導親自出席,電視臺直播,并受到香港《大公報》、臺灣《聯合報》等重要媒體的報導。
1998年應傅抱石女兒的邀請,到長江三峽豪華輪上給英國人邊旅游邊講課,受到國際友人的好評。并于2001年英國人特為老人在英國的博物館舉辦了“張軼凡個人書畫展”,并在當地報刊、雜志上宣傳。
2003年受寶鋼特邀,與阿老、陳大章、張世簡在釣魚臺賓館共同作畫。
2005年張老先生關注中國少年兒童事業,為由人民日報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等重要新聞媒體舉辦的“中國兒童慈善活動日”捐贈書畫,與成龍、黎明等眾多知名人士獲獎,并授予“慈善之星”光榮稱號。
他目前擔任文化部老干部書畫協會理事、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國際書畫家聯合會藝術顧問、中國國際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國國際文化傳媒集團張軼凡書畫院院長、中國書畫函授大學北京二分校副校長、名譽校長、中國企業家文化促進會傳統文化委員會北京儒翰書畫院名譽院長等職。 老先生從教一生,潛心作畫幾十年,教授學生、弟子無數,桃李滿天下,把畢生心血獻給了藝術和社會。
1943年,從重慶國立政治大學畢業的張軼凡便走上了教育工作崗位,1952年底受祖國召喚,來到當時河北從事教育事業,后調至北京郊區一所中學教書。八十年代后期,退休后的張軼凡先生致力于老年書畫教育事業。在中國老年大學、外交部、中科院、機械電子工業部及各社會大學等二十多所中央、地方學校、單位聘請教授山水畫課。由于他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講課內容深入淺出,并能當場揮毫示范,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受社會各界及退休人員的歡迎。
1997年長江三峽工程大江截流慶典活動中由“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 “中國美術家協會”、 “中國三峽畫院”舉辦的《中國著名畫家三峽美術作品展》中《夔門雄風》榮獲最高“特別榮譽金獎”。
張老在家鄉青城山與張大千習畫時,大千先生就贈與張老古人的書畫作品讓他臨摹。定居北京后,在授課之余,他常常到故宮博物院去觀賞歷代書畫名作,并從有限的薪水中拿出部分錢來購買宋元名畫,朝夕把玩,反覆臨摹。師法古人與師法自然相結合,是張軼凡自學繪畫過程中的重要途徑。無論是青城、峨嵋、劍閣,夔門,還是李白故里、大足石刻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此后他又赴黃山,泰山,三峽,漓江,張家界、百里峽游覽寫生,胸襟為之大開,眼界也為之拓寬。特別是長江三峽,張老曾先后寫生20多次,并最終畫出長江三峽作品近百幅,用畫筆把三峽的全貌保存下來,留給后人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在藝術上,張軼凡先生一貫主張中國山水畫的特色是“筆墨”。畫家的性格,意向,境趣、技巧……無不通過“筆墨”來體現。然而筆墨技法如線條的簡練概括、力度感以及筆墨的有機結合,必須花很大的氣力,甚至畢生的精力才能達到。中國山水畫家及筆墨以抒發主觀感情,并長期繼承,發展了運筆著墨的規律,形成了中國山水畫的獨特藝術。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促進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在中國山水畫的前途問題上,許多有識之士意識到中國山水畫也應改革、創新,要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從歷史的進程和演變來看,漢唐時期,印度佛教文化藝術的傳入,其內容到形式最后亦被中華民族文化所同化,使佛教文化在中國生根落戶。中國山水畫藝術也總是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怎么創新?以何創新?成為當代山水大師們思考的問題。 張軼凡先生以為:創新要在中國傳統山水畫的基礎上創新;要在繼承發揚的基礎上創新;應該借鑒西方繪畫藝術的營養,在不斷變革中創新;要在‘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上創新;這樣才不會永遠停留在一個水平上,才不會為外來文化的洪流所淹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