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在開拓——談黃名芊的大漠系列畫
話說47年前,1960年,江蘇省國畫院以傅抱石為首,率領一班人馬,開始了二萬三千里長征,此行引起了全國的轟動,當年參加此行的南藝學生黃名芊,現也“年過古稀”,是江南大學設計學院教授,并任中國書畫研究院、江南畫院名譽院長等職。黃名芊是“新金陵畫派”第二代的“佼佼者”,他不但繼承著前一代的足跡,而且還有創新、開拓,這就是他從事的沙漠畫。他的道路是經過長期思考然后“偶一得”(周恩來語)。他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數度沿著絲綢古道,踏遍西疆南北,戈壁曠野,雪山草原,“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唐藩古道。2004年還去過阿拉伯聯合酋長國、埃及等國家,在那里經歷廣袤的沙漠之海,而且還開畫展(沙漠畫的展覽)得到該國的領導人王儲兼副酋長謝赫•蘇爾坦殿下的接見。“吹盡黃沙始見金”,黃名芊的大漠系列創作雖是經過前輩的啟導,但卻是前無古人的參照,自己的長期醞釀,長期的旅行觀察,再加上長期的實踐,從意境、構思到構圖,筆、墨、色彩……等等。已經走過一段很長的創新開拓的道路,才有今天這樣的成績。
黃名芊的大漠系列畫作在意境、章法上,能夠把從大漠中長期觀察體驗的形象同胸中的沙漠融合,創作出如《靜靜的漠野》、《漠野高秋》,有豎向構圖,橫向構圖,有正有方,或以云氣遮斷,或以樹景襯點。茫茫大漠,一人騎駝獨行;或一縷孤煙,或駝鈴叮當,表現了《唐番古道》,《駝鈴聲聲送夕陽》那樣的詩意。當場觀其作畫,他在用筆用墨方面有自己的獨創,一般來說點和線是中國畫構成的重要部分。他能以“積點成線,擴線為畫”,用點來表現大漠的物質層面,有時墨點、色點并用,積點,擴點、聚點和傳統畫山所用的“披麻皴”、“解素皴”、“斧劈皴”區別開來,如《牧歸》、《悠悠歲月》、《月牙泉》都能體現大漠之大美特色。他在用墨色方面也有自己的獨創,墨點襯托暗面,使景色沉著,表現出搬也搬不動的大漠分量感;有的又用明亮的色點,以至空白,點明茫茫大漠的亮點、綠點,表現大漠的生機,如《綠色的期望》、《漠野高秋》等。紅色很少用,但如《西陲金秋》、《古山河源》則表現了西疆漠野難得一遇的欣喜,其他如《清秋》、《大漠無限》、《漢晉遺珍一樓蘭》等,有時細膩,時或粗曠,有的表現了詩情的柔性,有時卻又表現了大漠的陽剛一面,有時表現了大漠深處的幽邃,有時又表現了大漠的曠達。黃名芊胸中的大漠,是天地開闊的。
黃名芊以當代畫家的心態,社會的情感溶入大漠自然之中,畫出他獨特的詩情畫意,不是古詩中所藏的荒涼,沉寂,而是曠達、宏麗、人定勝天,改造大自然的氣概,是一種雄渾的美,和諧的美。是作為進入社會轉型、改革開放執行鄧小平路線后,國家工業化、現代化,崛起于東方,雄視于世界的中國今天的社會文化思想和審美感受,而不是古代農耕、畜牧經濟的社會文化思想。
黃名芊的大漠系列畫作已多次在國內外展出,得到多次獎項,獲得很好的聲譽,南京電視臺,江蘇電視臺、中央電視臺都有專題報導,北京許多文化機構也不斷有跟蹤者。黃名芊正在奮發繼續前進,他的沙漠畫具有重大開拓意義。我對黃名芊有很大的希望。
2007年7月18日完稿。
作者系南京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獲中國美協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家”稱號。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