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大山里走出來的畫家——一代宗師張軼凡
在藝術創新使命的催促下,為了實踐自己的藝術見解與理想,當時已年逾花甲的張軼凡為自己制訂了三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是提高傳統技法;第二個五年計劃著重寫生創作,開始“變法”,改工筆為潑墨寫意;第三個五年計劃,進一步“變法”,吸收西畫色彩豐富多變的特點,使其與傳統的“潑墨、潑彩”融合。張老說:我現在正在執行第四個五年計劃,繼續探索中西繪畫結合的道路,將中國山水畫走向世界做出貢獻。一步步的執著追求,一幅幅不斷創新的山水作品,反映出了這位謙和、耿直的老人的生命軌跡。正是由于他幾十年的追求與不懈努力,使他的繪畫作品蒼奇清逸,灑脫奔放,頗具生活氣息和時代特色,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不少作品被國內外美術館,博物館以及藝術界人士收藏。
藝術永無止境,晚年后的張軼凡在第四個五年計劃又有所收獲。二十年如一日,在七十年繪畫基礎及一輩子豐富教學經驗中,在我國五千年山水畫技法的基礎上,總結發明了一種新技法——疊斗皴,多年來形成了他獨特的繪畫風格。而為了外國學生能掌握中國傳統繪畫,張老先生潛心研究十年之久,并受西方油畫繪畫工具的啟發,獨創了用西畫油畫的工具略加改動,創造出精美的、富于靈動的中國山水。這種畫法避免了西方人不會用毛筆的缺陷,更利于西方人學習中國山水,為我中西文化合璧做出了巨大貢獻。2004年,他在“大千”先生晚年潑墨潑彩的基礎上,利用新畫法再創作出“重彩潑墨”的巨幅佳作。
近幾年,老先生說的最多的就是要將這種畫法傳播于世,前幾日到老先生家拜訪,他還說想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去教授留學生,讓更多的西方人學習這種畫法,學習中國山水。聽了老先生所言,我很是驚訝:一個年愈九十的老先生能有這樣的想法,在自己有生之年為祖國藝術再做貢獻,這是何等的博愛。
2006年11月由國務院領導、軍旅書法家李鐸、海外友人、國內各界知名人士,及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老年報、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參加的“軼凡書畫藝術研討會”在京成功舉行。全體與會者都為九十高齡的張老先生對藝術的這種執著追求、棄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所感動;為中、外學生所想,為教授學生鞠躬盡瘁、大愛無邊的品質所感動。
究其一生,一位軍旅將軍為張老總結三點可以作其人生寫照:普及中國書畫第一人;中西合璧第一人;傳統文化現代創新第一人。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