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硯:澀不留筆滑不抱墨
在中國的四大名硯中,只有安徽的歙硯能與廣東的端硯比肩。歙硯產自古徽州地域內,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域劃分,包括安徽省黃山市全境、安徽省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這些地方以外開采的硯石原材料,都不能稱為“歙硯”。近日,來自安徽的歙硯“四大名坑”精品展在廣州市藝苑大廈省工藝美術展覽廳舉行,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凌紅軍、吳國水坐陣現場,為廣州的藏家講解了歙硯的文化內涵和收藏知識。
指導專家
@凌紅軍(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高級美術師、歙硯協會執行會長)
@吳國水(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高級美術師、歙硯高級鑒定專家)
歷史 歙硯的價值植根于深厚的徽文化
據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高級美術師、歙硯協會執行會長凌紅軍介紹,歙硯為歷代文人稱道,按古人的說法,歙硯的特點是“石質堅潤、紋理縝密、澀不留筆、滑不拒墨、貯水不涸”,其質地致密、紋飾多變,“摸起來就像小孩的皮膚一樣”。
要了解歙硯的價值,還要從了解徽文化入手。徽文化是中國三大地方顯學(敦煌學、藏學、徽學)之一,包括了古徽州一府六縣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涵蓋了理學、樸學、繪畫、篆刻、版畫、徽劇、醫學、建筑、烹飪等等。凌紅軍指出,“歙硯的價值,除了物質價值、藝術價值以外,更重要的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價值。”
據介紹,歙硯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到了南唐(937-975)時,元宗李璟(916-961)好詩文翰墨,歙州太守把龍尾硯獻給國主李璟,同時推薦了鑿硯高手李少微。李璟對龍尾硯大加贊賞,并提拔李少微為“硯官”,命令石工周全拜其為師,使以后的雕硯者受益匪淺。由帝王設置硯務官督采硯石,可以說是歙硯在中國硯史上最輝煌的一頁。
硯石 “四大名坑”與芙蓉溪子料為上乘
好的歙硯,首先要看原材料硯石出產自哪里。在歙硯產區,眉子坑、金星坑、羅紋坑和水舷坑稱為“四大名坑”。“四大名坑”也稱作“老坑”,這里開采的硯石質地優良,且存量稀少大料難尋,價值最高。在“四大名坑”兩三公里左右,不超過10公里的一個范圍內,后來挖掘出來的,都可以稱之為“新坑”。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安徽省高級美術師、歙硯高級鑒定專家吳國水向記者表示:“新坑硯石的紋理也很不錯,但底質無法跟老坑比。老坑硯摸上去像嬰兒的皮膚,新坑硯則比較粗糙。一經使用,對比就出來了。老坑硯發墨如油,新坑硯則達不到這個效果。”
吳國水作為一位硯雕藝術大師,他很清楚老坑硯與新坑硯市場價值的差別:“以同樣大小相同作者來比較的話,如果說新坑做出來的硯價錢賣到1萬元,那么老坑硯就能達到10多萬元以上。因為老坑料子本來進價就貴,原料越貴制作的工藝就越精細,它的價值空間就不一樣。新坑我賣便宜點沒關系,明天打個電話,原材料就有了。老坑就不同,它賣一份就少一份,賣多了就沒有了。”
如今,除了老坑硯石以外,人們也非常關注芙蓉溪子石的價值。芙蓉溪是龍尾山腳下的一條貫穿硯山村的小溪,史料中就有溪中尋石的記載。子石,也有人稱“仔石”,也就是卵石。一般子石外表有一層特有的珍珠光澤,磨開石皮,可見硯石呈半透明狀,石聲一般為木聲。芙蓉溪也因不間斷出產子石,提供歷史上各個時期硯石的“樣品”,而被稱為“老坑大全”。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對子石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創作。凌紅軍對此表示:“四大名坑和芙蓉溪子料的價值是一樣的。因為芙蓉溪里面就包含了這四大名坑的石頭,甚至一些精華就在這個芙蓉溪里面。因為以前開采的工具比較落后,一些廢料或者是很難鑿開的料,就到芙蓉溪那邊扔掉。歷經水流的千年沖刷,在河床中翻滾、碰撞、磨擦等,以及溪水浸泡,去粗存精留下來的硯石精華,就像一塊玉一樣。”
形制
歙硯的工藝難在對徽文化的理解
歙硯的另一價值決定因素是它的藝術價值,這反映在歙硯藝術大師的雕刻工藝上。凌紅軍表示:“歙硯以點、線、面為主,看上去它是很簡單的一樣東西,其實它沒有3到5年功夫是做不出來的。一般學徒的話都是要3年,另外出來的話就要做個六七年才能達到這個功底。所以這類人才比較少,歙硯的供給比較少導致歙硯的價格比較高。”
此外,歙硯藝術的難度主要還在工藝師對徽文化的理解上。歙硯的形制大致分為規矩形、肖形、隨形、自然形、平板形。其中,現在制作的歙硯最多的就是隨形硯。隨形硯的藝術含量較高,除使用價值外,更具觀賞價值和收藏價值。制作這類硯不僅要求作者有精湛的雕刻技藝,還應具備較高的文化修養和較強的創新能力。
自然形也需要雕硯者擁有極強的審美能力及高度的概括能力,正如硯雕大師方見塵所說的“不雕則雕”。當雕硯者發現一塊石品罕見、紋色精絕、沒有瑕疵的硯石時,不忍心雕刻以免破壞了硯石的美色,可稍加磨平磨光,或干脆把六面鋸平磨光,制成硯板供欣賞,平板硯與高檔名硯一樣珍貴。
保養
用核桃油、潤發油或水蠟加以養護
歙硯的保養很簡單,如果買回來只是束之高閣的話可以不用管它,但如果經常拿出來把玩的話,最好抹一點核桃油、潤發油,或者噴一層薄薄的水蠟加以養護,然后置于木盒內并存放于溫度適宜的地方,切莫放在陽光直射的位置。
據凌紅軍介紹,硯第一次使用有個專業術語叫“開鋒”。用600號左右的砂紙將硯面輕輕打磨后再用水洗凈,去掉硯上的油漬。研磨時要用清涼水,不宜用茶水之類的有色水和溫度高的水。硯用過之后應及時清洗,以保持硯的潔凈和二次研墨時墨色的純亮。
歙硯大多發墨養毫,但所用的墨必須是上等徽墨,以免磨傷硯面。不過凌紅軍也承認如今好墨越來越難買了,“古時候好墨會用動物膠去熬制,現在則摻雜很多工業化學物質。不好的墨會傷害歙硯。”
紋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