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凡凡:清風氣象 古典意境
張凡凡出生的城市湖北黃岡市機關駐地黃州是一個古城,至今還有戰國時期禹王古城遺址。因而時常有"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的古典情懷;父母親是當地的國家干部,父親從小讓她讀古典經學,教育她要做個正直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情。通過學習,她懂得了哲學思想和做人的道理。她經常讀一本書《古今杰出思想家》,孔孟老莊這些圣哲的人生事跡感動了她,激勵著她要做這樣的人、把清新文化作為畢生事業。
從2002年底寫出第一篇清新文化文章《我心目中的清派文學》開始,張凡凡相繼發表了數篇理論文章。這些文章闡述了清新文化的概念、歷史淵源、方針、宗旨、發展目標、藝術形式、傳播方式、特征、作用等方面的理論。在文化界和社會各界產生了強烈反響。她喜歡聽有內涵和古典的清新歌曲。為了可以唱自己喜歡的歌曲,為了演唱自己的詩歌,她特地去學習聲樂,遍訪名師。一直以來有清新音樂理念的她構思了這一理論構架,形成了文章《清新音樂正在崛起》并發表。文學、書畫、唱歌是她熱衷的藝術形式。
張凡凡認為:"清新"的"清"字指的是風格,代表了中國文化的核心。在中國傳統哲學如道學、儒學、佛學等中時常體現出"清"字,中國人通常信仰儒、釋、道三種美學,它們共同構成了中國藝術精神。凡成為名家大家者,格調必清。中國傳統優秀文化一直是尊清貶濁,以清濁論人。因此,"清"也成為人物品評的重要標準,是人們內心的信仰和精神追求。"清新"的"新"字,是創新,文化只有把握時代脈搏的創新,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新"字強調的是時代性。不"清" 無以新,不清除污垢就不能"新",不可能達到真正的清新。道德環境和文化環境的凈化對于人們的精神生活至關重要。良好的道德、文化環境讓人心曠神怡、精神倍增,不良的文化環境讓人精神萎靡、躁動不安,甚至嚴重的危害社會。清新文化是當代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并且能夠促進社會的穩定健康向上發展。人可以在清新這種意境中升華人格,也可以在這種信仰里凈化靈魂。 "清新" 逐漸成為整個社會的普遍自覺向往,人的精神世界、思想意識以及整體素質都會獲得提高。所以,"清新"不僅是文化的核心、主流,也是人們內心的訴求和共同信仰,這一信仰模糊了宗教和國家的界限,因此,"清新" 在世界范圍內都是適用的。
清新是永恒真理,堅守真理需要膽識、開創性和正義感,還要有超乎常人的遠見、毅力、勇氣和才學,她曾經說過:"現代女性也應該自強自立自信并發揮自己才華,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為社會為國家謀福、為人類文明貢獻力量。"她經常說,具有社會責任感的文化工作者才能成為真正的藝術家。
從2005年開始,張凡凡組織舉辦了十一屆清新文化研討會。參會的領導、學者、外國大使對張凡凡提出、倡導的清新文化非常認可,普遍認為清新文化能夠促進社會穩定健康發展,能夠促進文化繁榮和向上,能夠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在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在文化界和文化同仁的鼓勵幫助下,在張凡凡的推動和倡導下,清新文化不斷受到國內外高層的追捧和推崇。國內外領導、學者、多國大使參贊等給張凡凡和清新文化題詞,對她在促進文化交流、促進社會健康向上發展等方面所做的工作給予了肯定和鼓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