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徽州的書畫市場
除了這些知名的收藏家來徽州購買書畫,一些當地的書畫中介者也會把徽州的藝術品帶到江南各地去賣。出現了專門從事藝術品交易的中間商人,即“牙人”。他們時常往來于徽州和江南之間,出入嗜好藝術收藏的富商及文人之宅,成為當時藝術品交易的經紀人。有了這些書畫交易人,使徽州與周邊地區的書畫交易變得異常順暢,書畫市場日臻完善。徽州書畫大都流向蘇州、杭州和揚州等地。
然而,明清易代,戰亂不斷,使社會經濟嚴重受創,康熙《徽州府志》明確記載了此時的社會變遷:“明末徽最富厚,遭兵火之余,漸逐蕭條,今乃不及前之十一矣。”戰亂后的徽州,書畫交易蕭索起來,藏家不少家道衰敗,收藏品也隨之大量流失遺散,或遭破壞,或流往經濟發達的其他地區。對此,吳其貞有切身的感受。1639年(己卯)四月初三至四月十四,吳其貞在溪南吳氏家族觀畫時感慨道,昔日徽州藝術市場的繁盛已了無蹤影,諸多“海內名器,至今皆漸次散去,計其得失不滿百年。可見物有聚散,理所必然”。20多年后的康熙六年(丁未,1667年),吳其貞再至溪南,觸景生情,不禁感慨:“憶余昔到溪南觀古玩,如登山陰道,應接不暇;今來兩日,搜尋得見四畫,人事可知。”
明末清初徽州書畫市場的運行方式以及興衰的原因,為當今藝術市場積累重要的經驗和啟示作用。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