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飛濺黃河水 春秋千古西京畫
當我站在這幅巨制之前的瞬間,畫面中逼人而來的訊息讓我震驚,已經不能用美評用語去解釋由天而下的滾滾黃河之水,雷霆萬鈞、所向披靡,王西京畫出了當今中國人的精神和中國夢的訴求。
2013年8月初,我帶著人體工程學的研究團隊在武當山考察,王西京來電,讓我去西安看他正在創作的一幅以黃河為題材的巨幅作品。幾次電話的催促,讓我感覺到王西京等我之心的焦急。王西京是我有三十年交往的好友,每當他在創作重要作品時,總是要與我交流,我們在北京、臺灣、美國、法國、日本聚首談藝,他渴望在技法意外,創作中的用“神”獲得意見。
8月8日,當我剛到西安,就被他接到半坡國際藝術園區內的展覽大廳之中,墻面上正是他在創作的巨畫,畫高3.73米,畫寛18米,以黃河為選題,王西京告訴我,這幅畫是應人民大會堂所創作,在共和國64周年國慶之前,將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的金色大廳。
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由400多米寬的浩瀚在壺口驟成60米寬,跌落30余米的石槽之中,激起50多米高的水霧。其大氣磅礴,巨浪洶涌,泥沙飛濺,咆哮而去之勢,一直被歌詠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在王西京的眼里,歷經艱難坎坷的母親河,曲曲折折,但波流不息。在重重困難險阻中一瀉千里,堅韌不拔,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民族精神就是當代中國人精神和實力的寫照,是中國夢的呈現。他不再去猶豫用筆用色,有法而背法,無法而生法,以大刀闊斧的皴法,濃重淋漓的色彩去潑涂揮灑,淡化了五千年中華民族的坎坷艱難,退卻了歷史步伐中的歲月沉重,更多的是在中華民族精神象征中,注入了當今國力之強大,當今國人之精神,當今國情之偉大。

王西京是一個充滿激情,坦蕩而博大的當代中國畫大家,我們之間無所不談,更多的是交流在創作中的用“神”。王西京在18米長的畫面上展鋪了干流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的黃河,將千山飛崩,四海傾倒之勢凝固在中流砥柱的巨石之上,這就是整幅作品的用神之處。巨浪滔天,撼天動地的巨響,山飛海立,是實現中國夢的正能量。我們討論了很長時間,雖然不會滯留于主題渲染和細節的推敲,但用神之處,需要權衡焦點的虛實,在600平方尺的畫面上,計較在方寸之間,這就是我所開創的人體工程學最為關注之處,確定所有因素匯聚的交點,在這以點上用“神”,才構成全圖的靈魂所在。

俗話說:水無常形水難畫,黃河之水就更不好畫了,所以歷史上以黃河為題材的經典美術作品并不多見。黃河水含泥沙量大、渾濁而不透亮,寫實表現一定是灰暗枯澀,抽象表現則輕佻虛弱,王西京用筆之妙,他截取了夕陽下的時光,將夕陽的金色侵染了厚重的波濤激流,動感中的黃河之水,出現了濁浪凌空天刺破的金光透亮,真正達到了黃河氣勢和藝術美感的完美統一。更讓我們預期的是王西京的巨作與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竟有如此協調和呼應,被稱為人民大會堂“第一大廳”的金色大廳,是國家接待廳,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外國政要和各國大使遞交國書的重要場所,自2002年5月首次面向全國公開招標改造后,以金碧輝煌為主調,既保持了歷史風格,又展示了祖國的豐功偉績,實現了民族傳統文化和時代精神的有機結合。以視覺審美來看,王西京創作的《黃河》與金色大廳的環境色系是渾然和諧,但高妙之處是,在兼容中顯示的對比張力,為豪華莊嚴的靜態環境中帶來了懸流千丈、雷奔電掣動感,在歌舞升平的喜悅里響起了母親黃河的吼聲。
1959年的國慶節前,當時新建的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展出了石魯以毛主席轉戰陜北場面為題材的歷史畫,石魯以獨特的畫面構思,在作品中,刻劃了領袖獨立于黃土高坡的山崖頂端,手側身而立,神閉氣定,極目遠眺,領袖身邊有一馬三人,展現了黃土高坡千溝萬壑的險峻和偉大領袖勝算在握的談定。從而奠定了“長安畫派”橫空出世及60年代初長安畫派轟動整個中國畫壇。54年后的今天,也國慶節前,隨著王西京的大作《黃河》進入人民大會堂的金色大廳,也確定了王西京作為當代長安畫派的領軍代表,將為中國藝術再創新的歷史的輝煌。
2013年8月31日李建軍于北美人體工程學策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