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博物館館長:一把銀壺串聯世界三大古文明
藝術評論:有人說,在寧夏大約90%的文物都出土自固原地區,這里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歷史上也很繁榮富裕。但是為什么在上世紀末卻成為了國家扶貧的重點地區?
李進增:古代這個地方很富庶,為什么后來卻都過著窮日子?我想是有三個方面。
第一,任何一片土地都是有其承載能力的。古代的原州(今天的寧夏固原)就是農牧并重,互相補充的,不是純粹的農業,到后來人口增多之后,過度開墾,很多農田實際上土壤退化了。土壤在退化,人口在增加,那么財富總量就減少了,當地人在這種情況下連吃飯都成問題了,就過著窮日子了。
第二,與生產的產品單一有關。南部山區這個地方基本上是純自然經濟,沒有人工灌溉,風調雨順了就年成好,撒上種子能吃上兩三年,趕上干旱了或者其他自然災害,很可能連種子都收不回來,它的經濟的持續性和保障性不強,純粹靠老天爺。現在自然環境在不斷惡化,雨水減少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所以南部山區面臨的缺水干旱的壓力更大,收入就很不穩定。
第三,是人的思想比較保守。南部山區的人教育和學習的機會較少,對鄉土的觀念還特別濃。這里有一種故土難離的情節在,有些人可能除了種地之外沒有學過別的技能,到了城里無法生存。
藝術評論:新的《博物館條例》于3月20日正式頒布,你覺得這一條例的頒布對于今后博物館的發展會有什么影響?
李進增:新的博物館條例頒布以后,我想對于博物館有三個影響。
第一,是明確了博物館的責任了。過去應該說是誰當館長都會要按照自己的思路來,認為博物館該怎么辦就那么辦了,感覺反正只要服務大眾、辦好展覽、搞好宣傳,都算是博物館的管理與經營。因為工作的閱歷與專業背景不一樣,可能不同的人來管理博物館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現在博物館條例頒布以后,大家就有了一個必須共同遵守并實現的目標。不能再各唱各的了,而要遵循共同的準則和共同的目標。
第二,對于博物館的目標和任務有了更清醒的認識。以前我們都把博物館當成是一個收藏和保管的機構,認為這是博物館的核心職能。而現在,實際上核心的職能把教育是擺在第一位了,強調了教育、研究和欣賞。說教育這一職能,我們所有的教育必須要有對象,不是教育我們自己,而是教育我們的觀眾,這樣一來,博物館未來的研究方向、服務方式,乃至于我們與博物館觀眾的互動關系都會發生很大的改變。以前我們做研究、辦展覽和充實收藏,是以我們自己的喜好和擅長領域來做,過去,喜歡青銅器的或許會側重青銅時代的展覽,喜歡玉器的或許會多做幾場關于玉器的展覽,公眾喜歡不喜歡不是我們最重視的因素。但是,之后會發生的根本性的變化,是我們會把思考的重心由物轉變到人,由自身轉變到對方。我得關注老百姓喜歡什么和關注什么,并且有針對性地做研究、辦展覽,才能讓觀眾真正接納、吸收并且喜歡,把參觀博物館當成一種習慣。自博物館免費開放以來,帶來一個好處,全體公民都是我們的觀眾,不像過去只有愿意掏錢買票的才能進來,現在誰都能進博物館,所以我們得了解大多數老百姓的愿望和需求,而且要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哪些是針對專家的,哪些又是針對中小學生的。事實上,我們現在的重點,可能更多地要針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因為這個是國家的未來,博物館在這個層面是責無旁貸的。我覺得,一個人要真正熱愛祖國,他首先得熱愛自己的文化、熱愛自己的根脈,要以自己的文化為榮。我們和觀眾的關系變了,現在始終要把觀眾當作核心。
第三,對社會也是一種約束和規范,過去愛來不來都無妨。而現在的《博物館條例》中則要求中小學安排相應的課程,要到博物館里去上課成為了教育部門的職責或者說規定。要想完成學業,有些課程就必須在博物館里上。
我覺得《博物館條例》體現的這三個方面對我們都是挑戰,都是需要重新思考的問題,再不能像過去隨心所欲了。■
【 鏈接 】
寧夏博物館
寧夏博物館于1959年籌建,1973年正式建立。
寧夏博物館目前的新館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金鳳區人民廣場東側,總建筑面積30258平方米,全高21.2米,共四層。其中,地下一層建筑面積8456平方米,分為文物庫房、設備用房及辦公區域,文物飽和藏量達150000件。地上建筑面積21802平方米。而其原館位于銀川市承天寺院內。
新館主體建筑蘊涵了濃郁的地域民族特色。整個建筑平面呈“回”字型布局,貼應了回族自治區的“回”字。出入口立面借鑒了伊斯蘭民族風格,與三層外墻局部裝修所采用的玻璃幕墻,形成了傳統藝術與現代美感的強烈對比,又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外墻裝飾所運用的迦陵頻伽、力士志文支座等建筑構件形象,以及四個大門使用的裝飾圖案,都是寧夏歷史文化遺存的代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
基本陳列包括:“寧夏歷史文物陳列”、“西夏文物陳列”、“寧夏革命文物陳列”、“賀蘭山巖畫展”和“回族民俗文物展”。
寧夏博物館現館藏文物近四萬件。其中三級以上珍貴文物四千余件,經鑒定確認的國家一級文物159件,胡旋舞石刻墓門、鎏金銅牛、力士志文支座被鑒定確認為國寶級文物。西夏文物、回族文物的收藏數量和質量為文博行業所矚目;館藏文物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在全國博物館中,獨樹一幟。賀蘭山巖畫、紅軍西征和陜甘寧邊區時期的革命文物也很有代表性。
館藏最具有特色的文物有北方草原文化的動物銅牌飾,西漢錯金銀銅羊、唐代胡旋舞石門扇、西夏鎏金銅牛、石馬、石狗、雕龍石柱、石龍頭、大型鴟尾、西夏剔刻花瓷器、扁壺、唐卡、元明之際鎏金銅佛像等。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