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可君:雅公“心意山水”中的自然觀和文氣
編者按:2014年12月7日,“畫如是說——雅公心意山水作品展”在中華世紀壇二層世紀大廳開幕。展覽由策展人、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夏可君策劃,中共樂山市委宣傳部指導,樂山市商業銀行、樂山市文聯主辦,雅昌藝術網、樂山日報社、峨眉當代藝術研究會承辦。共展出藝術家雅公“心意山水”、“禪意峨眉”、“禪荷”、“云水青衣”四個系列近八十幅作品。同時,由夏可君主持的研討會于下午2時召開,雅昌藝術網執行總編謝慕、中國美術館策劃研究部主任張晴、 四川美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所長何桂彥、中國美術館青年學者、批評家王萌、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美術系教授王端廷、美術批評家及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學術部副教授王春辰、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雜志執行主編尚輝 、樂山市文聯副主席兼秘書長任承家和樂山市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嘉州畫院副秘書長趙典強作為嘉賓出席研討會,就雅公的心意山水解讀并發言。
雅公先生理解的山水有三個層面:自然界的山水、內心的山水和紙面上的山水。“心意山水”不是自然山水的表現,也不是紙面山水的痕跡,而是內心的流露。研討會上,青年批評家王萌首先發言,他認為雅公的山水以心為導向與創作形態相結合,解讀了藝術家的創作與學院正統繪畫的差異;張晴從藝術家的心態與創作環境角度論述獲取“心”與“意”的文化淵源和養料,表明古今畫家親近自然,游離山水之間,無不與此有關;王春辰、何桂彥則從雅公繪畫的筆法和構圖、黃賓虹水墨畫與雅公山水畫的氣韻和作畫方式予以分析,提出問題;而王端廷回到雅公畫面本身,對他未來筆墨和境界將會達到的更加純熟純粹的境地表示期待。
夏可君:王萌博士從三點:第一文人畫的心法;第二美術生態;第三展覽空間延伸和空間活化的可能性上展開。雅公把他的山水稱之為“心意山水”這是他自己的命名,從傳統文化的“心”儒家的修身的“心性”的“心”,道家“心性自然”“心”,佛家明覺的“心”,晚明把儒釋道進行統和,良知之心、覺悟之心、明知之心,雅公結合三者合一的“心”試圖在當代筆墨里找到一個展示的可能性,這是他“心意山水”的意圖,當然他是借助峨嵋山自然的流動、生成、王博士的話說他是枯筆為筋脈、水法為肉,抓取云煙,抓取峨嵋山的云煙放到畫面上,看似散淡隨意有著精微的控制,這是對當代水墨的一個糾正。
趙典強:我們和雅公先生是多年的朋友。樂山、峨嵋山的水土養育了我們,生長在這種環境里對山水的理解比一般人認識要深。樂山有很多畫家,比如說崔子范、周思聰(到過我們樂山),周思聰到過樂山看見了我們的山和水激動得掉眼淚,她說如果早到樂山可能就要畫山水,不畫人物。這說明樂山、峨嵋山對人的吸引力超出了一般的想象,看到雅公先生的水墨就像看到峨嵋山的云和霧,雅公的水墨變化無窮,充滿神意。我也是畫山水的,如果對山和水的理解不到位這種感覺是畫不出來的。如果我們不生活在這個環境中,就不可能有這樣深的感受。現在我們畫畫,小朋友、老干部也在畫,真正畫出一定的境界和高度很難。王博士講雅公的畫真是受文人畫影響很大,文人畫有時候要畫出霸氣是沒有問題的,但要畫出一種文氣就很難,如果讀書少認識不夠深是沒有境界的。雅公的“心意山水”不是理解的一般的山水,是一種很有品位的山水,是我們心中意會的山水。
夏可君:謝謝趙典強老師。雅公的心意山水有兩個要點很關鍵:一是自然觀。傳統水墨是跟自然有一個交流,心性自然,他跟西方不一樣,就在他一開始是從自然中的,在自然中可游、可居、可臥,獲得一種觀摩、游觀(游動的觀看),不是西方的觀看模式,這個觀看模式在二十世紀被弱化,過于用西方的觀看模式來引導或者是來轉換水墨,傳統中對自然的觀看跟生長性、生發性的觀看丟掉了,雅公把自然觀強化,又不是純粹的抽象,當然跟生命有關系,把握住了自然的力量,生長又遮斷的力量,個體生命的情感是結合在一起的。
第二是文氣和文人畫。當代水墨,雅公作為一個例子可以有助于我們來觀看一下,現在發生一個新水墨,確實提供一種,如果水墨不僅僅只是一個藝術和技術,后面應該是有文脈和文氣在支撐著他,雅公更多是讀書、讀哲學、傳統的儒釋道的文本,是靠這種文化的“文”養“畫”。他的水墨不是一個簡單的畫畫階段,而是養的階段,這個品位才能把文氣養出來,這是比較關鍵的。雅公自己也說他是重新建立了“新安畫派”,從晚明漸江到新新安畫派到黃賓虹,到陳子莊,他要用陳子莊的簡化化解黃賓虹的繁復,又形成他自己個人的面貌,就是遼闊、開闊,上有天、下有地的開闊感,大片的留白反向重構黃賓虹的特點,這是很有意味的,他和周思聰的長河也不同,也可以看出來他的化解方式。(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