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毅《中國當代畫家研究 • 花鳥卷》之陳永康:內涵特質彰顯人文本色

陳永康,廣東順德人,1944年6月出生于廣州。1981年任廣州畫院專業畫家,后抵南京教學國畫。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協會員、中國中央書畫藝術研究院學術委員、民進廣東開明畫院副院長、廣州中國畫學會名譽會長、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省、市大型美展,曾赴美國講學,并舉辦多次個展。出版有《陳永康花鳥畫集》等。

陳永康:內涵特質彰顯人文本色
文/李人毅
畫家陳永康的作品深受社會的廣泛歡迎與喜愛,從首都北京天安門的收藏到普通民眾的房間布置,從入選高品位的國家學術展覽中獲獎的鴻篇巨制到收藏愛好者把玩的扇面小品,真可謂融合了不同審美情趣而雅俗共賞,穿越不同經歷界限而老少咸宜。
陳永康的藝術追求同樣得到了美術界同道們的贊許和理論家的關注而好評如潮:有人說他寓巧慧于天成,構筑一個屬于自己的藝術空間;還有人說他以思索、更替、隨和的心態拓展出怡人暢美的境界,為花鳥畫煥發了生機;稱其為以大美情懷而呈現出具有“后嶺南畫派”遺風的學術特征,給予了他較高的學術定位。

《高秋》陳永康
應該提及的是,陳永康的作品內容都是大家畫熟的題材,技法也是前人傳下來的筆墨形式,既無奇異驚人的構圖,又缺乏撼世拔俗的學術創新,但為什么能得到受眾的喜歡和業內的推崇呢?
這種反差的原由,就是值得我們關注和探討的理由。
陳永康作品的最大特色,就是其作品本身所透出的文化內涵給受眾帶來的感官享受。這種享受來自視覺上的舒服感、內容上的親切感、形式上的秀美感和筆墨上的節奏感。由此形成了藝術家陳永康作品的內涵深邃雋永、外在富麗健康的學術品位,這是由作品的“骨秀”內涵的特質所決定的。
“骨秀”是詩書畫的最高境界。一幅畫的“骨秀”,秀在氣韻中。而氣韻的由來則是藝術家在天賦基礎上飽讀詩書積累孕育而生發的,直接彰顯于藝術行為過程里,負載內斂并溢彩在作品中。
陳永康的“骨秀”特質是如何形成的呢?還是走進陳永康的作品中來尋求答案吧。
統觀陳永康的作品,其主要特點是淡雅清新。清是靈動通透,新是鮮明響亮。能呈顯清新之面貌,來自畫家用筆墨營造出的淡雅氛圍。他作品另一個特點是形神兼備。形是花鳥造型生動,神是畫面氣韻生動。藝術形象能夠生動傳神靠的是筆墨功夫,筆墨功夫看似技術層面的東西,實則來自畫家藝術追求和基本素質。這一追尋,從原本說畫談作品中很自然地回歸到人的身上來了。
畫家的“骨秀”特質,是其審美追求使然。更是畫家堅定的審美追求引領下造就的藝術風格得到了受眾的認可和喜歡,達到了畫家的追求與社會需求的一致性。
陳永康認為,畫中國畫的基礎是書法。強調寫意要有書寫性,且畫中要有節奏感。
對于節奏,畫家是這樣詮釋的:主要靠筆下的濃淡干濕和疏密聚散八種因素,而這八要素是靠寫畫——即寫心來完成的。

《花月影》《喜上枝頭春意鬧》陳永康138.2X69.5
寫心,要有好心境。
對于心境,陳永康追求的是一片空明清靜之境地。
對于神韻,畫家陳永康理解為:得天地之朝氣,藏山川之靈秀,聚江海之雄渾,匯人心之精神,融于筆端,神韻便不期而至了。
在這一境地中,畫家顯然在追求著自己向往的終極目標——意蘊中的神韻。
所謂意蘊中的神韻,也就是國學大家王國維所說的“骨秀”。
“骨秀”特質,來自藝術家的精神世界中的文化學養的深厚。
陳永康在藝海泛舟,困難和磨礪是顯而易見的,但他選正方向就一往無前迎難而上。他立志以傳承中華文化為使命,扎扎實實學傳統,在繼承中求發展。在這幾十年中無論各種思潮多么兇猛,他能排除干擾堅定走自己的路。他一手伸向傳統,一手伸向生活。
向傳統伸手在于繼承前人的筆墨精華,在精通熟練后拓展和深化筆墨的表現力,形成新的氣象。
陳永康忠實于先哲的藝術成果,如默守家園的求索者。如果說傳統是一座古井,他用自己的努力,把一口古井掘深,并流淌出新的甘泉來。
藝術家的貢獻在于繼承中把丹青的領域拓展了,走向更廣闊空間來弘揚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以中國畫骨子里的文明氣息和秀美的表現形式相結合,標識著古老文化碩果在當代的魅力顯現。
這就是“骨秀”的內涵外延。
陳永康作品的骨秀意蘊,還表現在簡約中見博大,平淡中見精深,往往筆不到時意已近。他的作品還呈現出通篇流利順暢的書寫性,不論是巨制還是小品,都給人一氣呵成之感,讀來舒適雋永,讓人產生視覺愉悅。
陳永康作品的“骨秀”內質,主要是靠筆意來傳達的。他的用筆看似豪放,卻森嚴有度,一放一收都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這筆這墨在他看來不只是技術了,而是與身心融合為一體的情感表達和文化的釋放——非此難有神韻。而且,畫家在用筆用墨上,已經達到了惜墨如金的程度。

《玉堂雙鳩》陳永康179.8X59.8
陳永康的“骨秀”,是在對比中存在的。他的作品沒有惡墨俗筆,沒有給人不愉快不舒服的感官刺激的隨意涂抹,有的是靠神韻統領的筆墨追求。
應該指出的是,陳永康所處的人文環境是產生骨秀的天賜沃土,他身邊一大批畫家都呈現“骨透”之特質,這使得嶺南畫派在新時代的發展中充滿了張力。
還應該提及的是,陳永康藝術成就的取得,來自他那“老實學問”的人生狀態。凡與之接觸的人都盛贊他的人品和人緣,這給予我們以更深的啟發,在他的作品中讀到了他謙虛地學習與吸納前人的藝術成果來發展自己的藝術求索歷程,同時,對他的成功有了最為簡捷的感悟:
骨秀來自學養。
德操也是學術。
(本文發表在2009年《中國書畫藝術報》)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