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李云峰:情動于中而形于色

李云峰
李云峰簡歷:
李云峰(逸清),1987年出生于浙江樂清,漢族,研究生。
中國少數民族促進會會員。
2006—2010年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美術教育專業本科,師從高潤喜先生、付愛民先生、樸春子女先生等,畢業并獲得文學學士學位。
2011—2014年就讀于中央民族大學中國畫專業研究生,師從付愛民先生、樸春子女先生、劉曉燕女先生、范新國先生等,畢業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
2006年至今,受到中央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系統的學院教育,有著少數民族美術主題創作的特色,并長期受教于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李魁正先生和付愛民先生,在現代沒骨畫的創作中深受影響。
2011—2014年《中國民族美術》學術期刊欄目編輯。
2015年《中國民族美術》展覽部主任。
2015年北京大學口腔醫學院外聘講師。
2014年舉辦禪心空相——李云峰繪畫展 北京·見心會館畫廊。
2015年舉辦花開心自在——李云峰書畫展 山東壽光·瑞元畫社。
近年來參加大大小小的展覽40余場次。10多幅作品獲獎。
人靠感覺接觸外在的世界。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皆是從直觀感受得來。這直觀感受,得之于對外在世界的“觀照”。這“觀照”,即是人內心世界與外在世界溝通互動的過程。或見春草泛綠時,或見夏荷飄搖時,或見秋雨瀟瀟時,或見冬雪皚皚時,眼觀心受,或欣欣然,或戚戚然,情動于中而形于外,以成詩文,以成書畫。
對于藝術家而言,若對身外世界無動于衷,自然體驗不到如“杜鵑聲里斜陽暮”這樣的境界。這“杜鵑聲里斜陽暮”,有作用于聽覺的,也有作用于視覺的, 沒有直觀感受的人是寫不出來的。此詩句來自王國維《人間詞話》里的“有我之境”,即以我觀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又有“寒波淡淡起,白鳥悠悠下”,視為“無我之境”。包括王國維在內很多人認為,“無我之境”較“有我之境”更難達到。話雖如此,卻不盡然。“有我之境”,人與物有一種互動關系,所以產生的詩文、書畫作品里邊,流露著作者的獨特感受和真性情。而“無我之境”,則人完全依賴于直覺,內心不為外象所動,僅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對于藝術家而言,若能借助作品以情感人,以情動人,達到“有我之境”,已可“自樹立”了。并非必以“無我”求境。
云峰是我熟悉的學友,因為熟悉,所以在品評他的作品之前,前面加了一段長長的導語。這導語看似閑談,卻包含了我對他的期冀。云峰的心性,有同齡人難有的恬淡與平和,這心境有些來自于先天秉性,有些來自后天修養。從他的書法、繪畫作品中,都能看到這一點。也就是說,他的作品是和自己的心性吻合的,沒有矯揉造作的東西。作品中要展現的是生命萬物的真善性靈,是自由、超脫、寧靜的美好。讓人看了以后,能夠產生靜謐之感,帶入一種理想的境界。這可能是他心性映射的結果吧。
這些作品反映出他對花草、人物的理解和感受。在表現技巧方面,作了很多嘗試。運用較高難度的“混撞沖漬法”和“交錯點彩法”。借助色彩搭配、明暗光影等方法來塑型,具有創新性。在色彩方面,把紫色與黃色、藍色與黑色、紅色與綠色等呈對比關系的顏色并置在一起,還要表現出統一的色調和靜謐之感,是非常具有挑戰性的。在光影表現上,有自己獨特的用光語言。在中國畫的傳統技法以平光表現物象基礎上,加以側光、逆光、透疊、光輪等手法表現所繪物象的自身光與心光。畫面中的光感效果使物象沐浴在圣光之下,有一種獨具魅力的視覺效果與感受。技巧的雜糅、色彩的混搭,融匯到統一色調里邊,使畫面多了一份神秘感,有種把物、把人放到了異域空間的感覺。以我個人的理解,他想要表現的并不是尋常的物或人,而是使其蒙上了一層哲理的思考。這五色的荷花,或非本相,借助人心的映射,借助梵光的照耀,幻化出五彩空相。他的人物畫,似乎是對花卉畫的解讀和啟示。畫中人拈花問佛,在一念一嗅間,心生漣漪,幻化出多彩的心境。畫中人外表的嬌羞與內心的蕩漾形成了對比,變得更加風情萬種。
這些作品的整體內涵有著儒釋道的哲學理念,觀者需要有禪者的心境與道家的心性。云峰在作品表現性方面的嘗試并不能說完善,色彩的搭配是否符合視覺的規律,表現的技巧是否需要統一整合,還需要不斷地嘗試。作為青年畫家,在中國畫的創作方面,敢于嘗試,敢于突破,難能可貴,能夠畫出面貌,畫出特點,更是值得肯定的。借用一句“精研古法、博擇新知”,與云峰共勉。(趙盼超)
李云峰作品品賞:

清心 李云峰 紙本淡彩 35cmx70cm 2015年

鏡花緣·初心 李云峰 44cmx81cm 2015年

山水四季之秋 李云峰 紙本淡彩 35cmx70cm 2015年

山水四季之冬 李云峰 紙本淡彩 35cmx70cm 2015年

萬化隨心系列二 李云峰 紙本淡彩 49cmx49cm 2015年

心花怒放·靜謐 李云峰 沒骨點彩49cmx49cm 2015年

拂塵拈花系列四 李云峰 紙本淡彩 45cmx45cm 2014年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