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意趣”與真性情 ——讀錢玲萍工筆花鳥畫之感想

畫家近影
(一) 每當窗外的樹葉稀稀拉拉落下的時候,每當一陣陣勁風從窗外掠過的時候,我們時常會不經意想起一個地方或者一個人,細數著那些層層疊疊的黛瓦粉墻,煙蘆云樹,小橋流水,一步步走去……所有這些,在藝術家的畫里,在攝影家的鏡頭里,那樣親切和那樣的欣喜。時光之航,載著一條條有些泛藍的皖山皖水,從上而下千古流淌。隨后,我們的目光穿越千年,目送霞光里那些先賢穿梭而去,李公麟、鄧石如、方苞、張廷玉、趙樸初……好像只能在藝術家的畫冊里,才會留下這些斑駁的故事和傳奇,而那些遙不可及的哲人,恍如前世今生,讓我們常魂牽夢繞。 我想,在“千年古城,文化之邦,百年省會,戲劇之鄉”的輝映下,做一個安慶女子是幸福的,一如她幸福的在畫室里安靜而自由的畫畫。因為她的一愜笑意,卻帶我們回到八百年前的南宋,那里靈秀如水、柔韌而善良的人們,以及月白風清、雋永綿長的悠揚歌聲似乎一直在吟唱。還有那安靜的塔影江畔,我想一定是牽動她靈魂性情的地方,從安慶到北京,那一路輕盈的步伐和自信,她能讀懂你,你也能讀懂她。 2014年那個冬天,經朋友推薦,我在寒冬的北京宋莊街頭,與來自安慶的女畫家錢玲萍相約而遇(因為那時我正在為我的工筆重彩高研班尋找一位助教)。生為女子,倘若不沾些才氣,往往是頗為尷尬的。第一次讀錢玲萍的畫,是在宋莊人大畫院教學區的畫室,一幅描寫冬季湖塘里的大型雪景創作,幾幅翠綠而充滿詩境的荷花作品給我留下深刻地印象。品讀她的作品,心里頓時充滿了喜悅與向往,那是關于對色彩,對藝術,對生命與自然的向往。

《粉翎棲畫》
(二) 陸游曾說過:“若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蘇東坡又云:“作詩必此詩,定知非詩人。”此言最妙。然須知作此詩而竟不是此詩,則尤非詩人矣。其妙處總在旁見側出,吸取題神;不是此詩,恰是此詩。對畫家而言,古人的經驗自然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人講:“人品即畫品”。這之中的人品不僅是自我道德的修養,而且還包括知識結構的拓展和豐富。錢玲萍雖非美術學院科班出身,但她在長期的實踐與學習中,懂得“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即以畫家的主觀修養——“心源”來統揮自然,使得我們描寫的自然不再是表象的模擬,而是由外在走向內在,從她的作品《晴雪》《版納印象》便可見融入了畫家的主觀感情,每一處都蘊涵著畫家對“自然”的一份深情。其作品顯然跳出了對表象的描述,而是通過自己的情趣和修養理性地融入作品中,我們看到她的審美觀念更多地體現在一種技巧的美學之上,在雙鉤、沒骨、分染、罩染、填色以及對物象深層次的美學感受與平面構成之中,把微妙的外在色彩與內在心境情境進行銜接,并尋找著自己對繪畫的理解和深度境界的轉化,使得色彩、筆墨與自然渾然一體。中國畫論常講“寓情于景”,造情于境,須合乎自然與主客觀規律,我想這些也正是錢玲萍的高明之處和她作品的可讀之處吧。 在當代中國工筆畫創作中,你可以輕視構圖,也可以貶低色彩,但你絕不可以沒有精神力量與思想;你可以膽小,也可以懦弱,但你不可以沒有追求與夢想,更重要的是不能沒有文化選擇的情境。因為,選擇情境是一種高度,是一種文化戰略上的高度。當許多人還徘徊在中國傳統與當代的新意識形態面前時,錢玲萍已選擇了在難以逾越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的難度上,堅持工筆重彩花鳥畫創作,并把中國畫的裝飾性色彩轉變成獨立的形式美和物象符號,從而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路。我堅信作為這個時代的所有藝術探路者,她們的先鋒精神是彌足珍貴的,錢玲萍便是其中一個在青年工筆畫界的佼佼者。 中國畫藝術發展至今歷史悠久,其獨特的審美品格從精神上包含了我們這個民族關于思想的、哲學的、文化的各種豐富的表現形態。從形式上又顯示出迥異于西畫藝術而特有的比興、夸張、意境、情境、寄景和高度程式化特征。作為以工筆重彩為另一重要分支的中國畫,在漫長的文人畫侵入中國工筆畫的過程中,其獨特的語言表述特征已與中國傳統畫的視覺語言系統緊密地鏈接在了一起。當代工筆畫的繁榮與崛起,其繁榮程度不亞于“重回唐宋”。而這種繁榮的局面,與所有的工筆畫家的努力是密不可分的。

《丹臺賞明月》
(三) 錢玲萍的工筆花鳥畫,對于一般畫家而言,我想欽佩勝過挑剔;而在收藏家那里,更會受到掌聲與鮮花的“追捧”。她的作品無論是大型創作《那一個溫馨的清晨》還是小品《清風扶翠》《嬉游》等,從作品的品格上看,都具有一種典雅浪漫、溫情細膩、夢幻入境的特征。中國傳統文化自古以來就崇尚意蘊、風骨、靈動與多俗之美,所以工細而不平庸、不媚俗、不做作、不矯情,這是當代中國工筆畫家應該遵循的創作原則。從錢玲萍的作品中,既有寫意的渾厚灑脫,又有扎實的造型功力,更重要的是,她從不放棄對藝術形式的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更為豐富的圖式語言。從她的《冬日暖陽》《丹臺賞明月》《粉翎棲畫》等作品中,便可凸顯出她一定的傳統文化根基,我們在窺探到她作品中唯美與色彩歡快的碰撞而獲得一種愉悅感的同時,也獲得提高心境與詩境的精神享受。一個畫家難得有一顆平常心和作品所顯現出的平常性,在畫家唯美奇妙的世界里,那一股清新之風,和對崇尚自然的大局藝術觀正好與獨具慧眼的讀者是如此惺惺相惜的。 錢玲萍筆下的線條是干凈的,是柔韌而又頗具張力的。她的色彩不僅表現節奏,對比強烈,在單一的色彩中求變化。她善于用線條和畫面微妙的結構關系來營造動靜相攜的一切空間,強調畫面和諧的美感規律和內心感受,做到“應物象形”,在統籌整個畫面時將筆墨色彩精煉地程式語言運用自如。我認為,優秀的工筆畫作品是可以傳達積善的,那暢快的筆意和對“真善美”的審美意趣,有如從容入世、清淡出塵之妙。 其實,我們經常在談論一個工筆畫家或者一幅作品的同時,會以傳統的語言圖式去對其作品設定一個標準,這個標準其實也不是我們對自然表象中的“圖式”,而是在全新的工筆畫語境中所產生的一種觀念性的感知,是唯美之外的主體路徑進行的一場形態上的一種激活認同。當代工筆重彩畫,它絕不是刻板、狹窄、單調的代名詞,也不會與讓你產生尷尬而顧慮重重。心遠而境遠,錢玲萍一直執著的堅守這份追求。她的作品在受到畫壇的廣泛贊譽之時,我衷心祝愿她的藝術之路越走越遠。 在多次欣賞她精致的作品之時,我驀然覺得自己好像很久沒有畫畫了。這似乎又是一個美麗地夜晚,萬家燈火在我眼前無限延伸出去,讓人感覺夜幕中的天空很藝術,像一幅氣勢宏大的工筆重彩畫。我想,藝術是可以改變生活的,生活中絕不能沒有藝術,我不禁感慨,做一個女畫家其實是很快樂的。 錢玲萍以她女性獨有的寬容眷念著筆中無限的自然之美,閑處自有花香,春天的花,當繁華在四季。透過宣紙上的點點墨痕和色彩,我們期待她的作品進一步升華并更加燦爛!(文章作者/未君:齋號鐵笛吹花,工筆畫大家林凡入室弟子,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理事,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教授)
畫家錢玲萍,女,安徽安慶人,現任中國人民大學畫院特聘講師、未君工作室助導,中國現代國畫研究院工筆重彩畫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北京丹青盛世書畫院副院長兼秘書長、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工筆畫學會會員,中國女畫家協會會員。作品十余次入選中國美術家協會舉辦的全國大展并獲獎。

《冬日暖陽》

《靜聽花開》

《那一個溫馨的清晨》

《麗影》

《清風扶翠》

《晴雪》

《嬉游》

《花開無憂》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