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滇云閣藝術品中心王開貴談古玩收藏與鑒賞

嘉賓簡介:
王開貴,云南省會澤縣人。從事古玩收藏、投資與鑒賞二十余年,現為滇昆寶藏店主、北京滇云閣藝術品中心負責人、全球古玩網CEO。
王開貴:收藏的實質是價值的發現和再發現
1、聽說您從小就接觸古玩,您什么時候正式踏入收藏圈,契機是什么?您怎么理解“收藏”?
王:我出生在云南省曲靖市會澤縣農村。在十幾歲的時候,我就經常跟著父輩在會澤縣及周邊的市縣下鄉收貨。會澤縣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歷史積淀豐富,當地對古玩雜項的收藏、把玩也蔚然成風。上山下鄉,走街串巷的經歷讓我知曉了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的真諦,也讓我深深感受到了古玩收購和收藏的樂趣。
印象中有一次下鄉收購的失敗經歷記憶猶新,這次失敗也給自己好好上了一堂收藏投資課。事情發生在1996年,我們聽說有會澤縣火紅鄉一戶山里人家在翻蓋新房的時候發現了一壇清代的銀錠,約有三四十公斤,并且戶主由于建房子資金短缺,迫切需要出售銀錠變現。我們得到消息的當晚便打點啟程,隨身帶上了充足的現金。在那個偏遠的山坳里,經過初步的識別鑒定,我們一行人認定那確實是一批清代的銀錠,于是我們報價500元每斤準備收購。戶主求財心切,剛開始就一口答應了我們。但是隨后,我們掩飾不住的喜悅和急切引起了戶主的警覺和遐想,他開始猶猶豫豫,推諉搪塞,直到坐地起價,我們越是往上加價,越是于事無補。最后,我們“第一桶金”的收購計劃以失敗告終。這件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無論是收藏也好,做人也罷:凡事下手一定要穩、準、狠,更要冷靜自制,處變不驚。
我正式進入收藏圈并沒有什么標志性的事件,也沒有一個準確的時間點。但是多年的收藏、鑒賞和投資日益讓我感覺到,有些事真的是上天注定的,我對古玩的感情似乎也是與生俱來的。如果非要找到一個現實一點的緣由,我想這應該就是文化的魔力。
我認為,收藏就是以搜集歷史文化遺物及自然標本為方式傳承人類文明的行為,是一項高雅的文化活動,同時,又屬于藝術品的一種投資行為。
就民間收藏而言,收藏的意義無外乎:研究、發現、增值。由于文物是歷史的實證,是先人留給后輩的恩惠。研究和發現是收藏者應盡的責任與義務,增值則是收藏者理當得到的回報。所以,收藏的增值就是持有者對藏品進行研究,在研究中有所發現,從而提升了“藏品”的財富價值。
收藏的實質是價值的發現和再發現。而所謂的價值首先是文化價值,如歷史、科技、工藝等,最后才是貨幣價值。正是因為它承載了文化價值,才產生相應的貨幣價值;反之文化價值被扭曲,貨幣價值就不對等,甚至變成“負價值”,這樣的“收藏”,就變得毫無意義。

王開貴:每一件藝術品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2、您所謂的“文化”是指滇文化、中華傳統文化還是收藏文化?哪種文化對您的成長和發展影響至深?
王:我覺得文化是沒辦法明確劃分界限的,因為文化的本質就是交流,所以文化是不斷發展變化的,它不是個名詞,而應該是個動詞。
說到滇文化,它不像楚文化、三秦文化、三晉文化、江淮文化、徽文化那么響當當,那么聲名在外,但滇文化同樣傳承有序,震古爍今。滇文化被世人所了解始于1955年晉寧石寨山的發掘。說來也巧,解開滇文化神秘序幕的是我的一位先輩同行——一位古董商人,他最先發現了一批造型奇特的青銅器,完全迥異于中原等地的青銅器。他聯系了云南省博物館的專業人員,后者經過縝密的分析,確定了這批青銅器來源于晉寧山寨墓地,自此,滇文化神秘的面紗被解開。隨后,江川李家山、呈貢天子廟、安寧太極山、曲靖八塔臺等大大小小數十個墓地逐步被發現和發掘,滇文化才逐漸被認識和引起重視。
滇文化以其造型精美奇特、紋飾細膩豐富的青銅器聞名于世,并具有較強的寫實性和極高的藝術價值,故又稱為“滇青銅文化”。所以,滇文化在我的印象里是燦爛、神秘而古老的。
據我的了解,僅僅在我們會澤縣就有館藏文物8000多件,其中國家級文物近70余件。會澤縣內會館眾多,民宅建筑群也極具特色,被外界稱為“明清古建筑博物館”。 會澤被稱為“中華一絕”的斑銅工藝品,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中華傳統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為本體、以儒家、莊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為主體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諧包容的實體系。中華傳統文化亦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中國56個民族文化的統領。而流傳年代久遠,分布廣闊,被稱為“漢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規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軟實力,是決定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中華民族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根本。
中國文化藝術幾千年的源遠流長,凝聚著藝術品收藏的風云滄桑,收藏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高雅的文化藝術活動,是一種物質兼具精神的高雅享受,對于收藏家來說,每一件藝術品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每一個細節、色彩都有她的故事和傳奇。
20多年來,我經手的珍品寶玩不計其數,但我最為自豪事情之一卻是在2006年的時候,配合昆明市博物館完成了對一張民國雕花木床的征集收藏工作,因而受到了當地政府的嘉獎和表揚。受到褒獎是次要的,重要的是我在從事古玩收藏的過程中,對我國的文化遺產保護也做出了自己力所能及的綿薄貢獻。

王開貴:與其說是古玩收藏的魅力,倒不如說是文化的魅力
3、您在云南的滇昆寶藏是云南省成立較早、聲望較大的古玩店之一,請您為我們介紹一下它的概況,例如,主要業務范圍、店鋪的主要特點?
王:滇昆寶藏是我一手經營和發展起來的一家古玩店。滇昆寶藏成立于1997年,是昆明地區乃至整個云南創辦最早的一批古玩店之一。我從古玩收藏行業的最底層做起,處處用心時時努力,潛心于古玩雜項的收藏和鑒賞,終于如愿在省城昆明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實體古玩店,創業之初的艱辛和創業之后的豪邁一樣,都不足為外人道。主要經營范圍包括古玩、古董、玉器、瓷器、珠串以及其他雜項。
曾經有人問我,“為什么大家同樣做古玩,你的聲譽是那么出眾,為什么你的客戶對你是那么信任?”其實我一直很想感謝多年來支持我的藏友和朋友們,是他們的支持,給了我經營成功的可能。我覺得我能取得大家的信任,跟我本身做事認真不無關系。我始終認為,先做人,后做事,這是顛撲不破的道理。除此之外,跟我一直在拓展供貨渠道,培養、維持一批鑒定專家,也有很大的關系。我還習慣去親自鑒定自己經營的古玩,正是通過不斷地上手把玩,不斷地和藏友交流,我才會獲得持續進步的動力。
當然,在互聯網時代,在電子商務時代,沒有人敢忽視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的力量。實際上,在滇昆寶藏實體店的經營進入軌道后不久,我就創辦了“全球古玩網”,這個網站自創辦之日起就作為滇昆寶藏的補充和延伸。隨著業務的拓展和人脈的積累,全球古玩網的業務涵蓋書法繪畫、玉器、銅器、錢幣、琥珀、雜件、針織絲繡、珠寶首飾、瓷器、文房四寶、古典家具等,成為了一個極具人氣的古玩收藏、投資、交易、鑒賞的電子商務網站,給廣大古玩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流學習平臺。網站現由專業團隊管理運營,并且產生了相當的海外影響,我們力圖打破時空之限,為全世界古玩愛好者做好服務。
當你來到古玩收藏的世界里,您會驚訝地發現原來古玩收藏的愛好者如此之多,原來與古玩相關的知識如此有趣,原來古玩還可以這樣玩,這與其說是古玩收藏的魅力,倒不如說是文化的魅力。

王開貴:古玩是最好的投資方向之一
4、滇昆寶藏在云南的成功,是不是給了您進軍北京古玩圈的動力?您對北京的古玩圈子和古玩市場有何感受?
王:如果說1997年我在云南昆明的古玩店開張是個開始,那么2013年我在北京的古玩實體店正式營業,對我來說就是一次跨越。
我選擇進軍北京的古玩市場,并不是一時沖動,而是對古玩行業前景,以及北京市場抱有很大的向往。眾所周知,北京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同樣,北京也是古玩市場的兵家必爭之地。
北京古玩界是中有琉璃廠,南有潘家園,此外大鐘寺、天壇紅橋、荷花、官園、隆福寺、報國寺,大大小小的古玩市場星羅棋布,市場也相當成熟。例如,潘家園已經形成了京城古玩收藏品的主流商業圈,知名度也在進一步擴大。
相比其他行業,古玩收藏品業在絕對是朝陽行業,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在我看來,這個行業已經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在我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文化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而古玩是最好的投資方向之一。所以,像書畫等其他文化產業一樣,古玩的收藏處于爆發期,國家政策的支持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都給文化產業注入了活力。
但是這個行業也面臨著相當嚴峻的問題:古玩市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規模無檔次、經營理念不清、管理秩序混亂;業內的精品意識、服務意識和誠信意識都亟待加強。經營管理上,全國的多數古玩市場比較松散,出現了商戶各自為政的混亂局面。
更重要的是,贗品問題陰魂不散地困擾著整個產業鏈。被贗品打眼成了古玩市場藏家的家常便飯。雖然說贗品是玩古玩必須交的“學費”,但如何為藏家和玩家提供一個整潔規范的市場,是包括我在內的每一個從業者應該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
所以,我覺得信譽才是一個古玩店主的金字招牌,古玩的經營者應該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水平和鑒定能力,為藏家把好質量關。

王開貴:中國青銅器鑄品藝術價值令外國望塵莫及
5、在平時,您個人會更加偏重于瓷器、玉器、書畫哪一類的藏品?您最喜歡收藏的類型是?
王:我個人更加喜歡青銅器的收藏。
我個人認為,青銅器是所有文物中比較重要的一類,特別是在擁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國。青銅器以其量大、精品多、藝術與科學價值高而飲譽海內外,因此青銅器的鑒定也成為文物鑒定中最重要的一門學問。
青銅器物是銅錫合金,有較強的硬度,不像瓦當磚瓦、甲骨陶瓷及書畫碑帖等易于破碎,而是便于長期收藏。再則青銅器皿形態各異古樸典雅,線條暢達,這也是其他古玩所無法企及的。 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首先,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更不可想象了。正因為數量大,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水器、食器、兵器、禮器,還有車馬器、農具、工具及各類生活用具等一應器物。眾多的青銅器皿,造型生動、多彩多姿,令人目不暇接。
其二,青銅器分布地區廣,且質量上乘。青銅器出土較為集中的地區是中原,但它的分布范圍遠遠超出中原地區,東北、西北、巴蜀、嶺南甚至及東海漁島上都發現有青銅器。這些青銅器造型生動、精美,風格各異,呈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制作精湛、形狀瑰異、花紋隨意、富麗典雅,其精品不勝枚舉,如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四羊尊、大克鼎、毛公鼎、蓮鶴方壺、雙雄寶劍、嵌綠松石臥鹿,鑄造精致,具有撼人心魄的藝術感染力,當然深受國內外藏家鐘愛。其他各類青銅器物,鑄造者根據不同的硬度要求,準確把銅錫比例,使器皿質量優良,這是國外青銅器鑄品望塵莫及的。
其三,器物銘文可以說是青銅器最大的特點。世界各地古青銅器絕大多數沒有銘文,只有印度出土的少量青銅器或鑄有很短的銘文。古銅器有銘文者僅出土的就達一萬余件,且名文長篇巨制不少,如毛公鼎銘文長達497字。這些銘文字體,或粗獷放達,或蒼勁有力,具有很高的很高的書法欣賞價值。這些銘文也是鑒定中最難把握的一環。
其四,以容器為主的青銅器也在世界青銅文化中獨樹一幟。就世界范圍而言,從印度河流域到巴爾干半島,從米諾斯文明到邁錫尼文明,其青銅器的代表作大多為武器,如戈、矛、刀、箭、劍、戟、鏃等,而卻以鑄造難度較大、紋飾復雜的容器為主。這些容器,尤其鼎,是為重器。其寓意深奧、內涵豐富,與政治糾纏在一起的神秘性始終是鑒定家及藏家們感興趣的問題。另外,歐洲青銅文化以武器為代表,青銅文化以容器為代表,這是不是前者富于侵略性,而后者安于保守性就不得而知了。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