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碑摛書 弄翰飛素——草書名家朱廷九作品賞析

朱廷九先生近照
書法獨立為藝術,繼之屹立國學之粹,世人敬仰尊崇,不僅因其承載傳統文化的淵源,更兼具能達性情凸顯自我情懷。二王、張旭、懷素、王鐸等歷代大師都在草書上演繹出驚天駭地的不朽名作,在形神相依,意趣為要的心境中,草書最能抒情達意。舉目當下,草書名家朱廷九以其獨特筆法深厚功力恣性線條構筑了草書的一個新視角新高度新賞域,其作品的震撼力感染性成為書學鑒賞者不可不品的牙慧。
篆書“本固邦寧”的邳州人民公園碩大水杉林下,每一個清晨都會如約迎來一位健步老者,此時,他已不是晨練,而是到位于老市府四樓的書法院開啟他的書法之旅。

日月如梭,歲月荏苒,朱廷九先生在書法的道路上就這樣彳亍前行到了時近古稀。染墨聚池,退筆成冢,廢紙如山,艱辛的歷練研學成就了揮灑自如的洋洋大草。
正如揚子云:“能觀千劍而后能劍,能讀千賦而后能賦。”,學者若能見千碑而好臨之,而不能書者,未之有也,遍臨百碑,自能釀成一體,不期其然而自然者。朱廷九先生作品古意未變,質實厚重,宕逸神雋,草情隸韻皆有晉風,盡顯書壇名家風姿,為當地青年才俊敬仰慕習。
朱廷九先生的大名,響徹邳州不同界別。以文學,他著作等身,開創并主編了本地著名文學刊物《邳州文藝》,著有中篇小說《熊四》、長篇小說《古城風流和散文集》、《俺家就在河邊住》,傳略收入《中國文化名人大詞典》和《江蘇文學志》。主編的《三套集成一故事卷》,被收入徐州和江蘇省以及中國《三套集成》,并獲江蘇省社會科學獎。現為中國民間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


作為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他又筆耕不輟,篳路藍縷撐起邳州傳統文化大旗。二十世紀80年代初編著大戲《鎖》和諷刺喜劇《如此佳婿》、《戰地黃花》等。其中《如此佳婿》至今在一些省市久演不衰。另創作和導演電視專題片《邳州風采》、《閃光的腳印--擁軍模范莊芳》、《沉重的使命》、《一枝紅杏出墻來》等喜劇佳品,充實了邳州地方文化盛宴。其中《閃光的腳印》一片獲江蘇省黨教片銀獎,并把莊印花同志擁軍事跡推向全國。
有著軍旅生涯的朱廷九先生最為人熟知的名頭還是其書協主席的身份,他的名字幾乎伴隨邳州從書法貧瘠縣到享譽全國“書法之鄉”的嬗變。而這一文化的漸變,得益于他對筆墨的至愛書法的癡迷,以及幾十年孜孜以求的示范帶動和推廣,可謂桃李遍天下而賢者如云!
據悉,20世紀90年代伊始,朱廷九先生就已在中國書法家協會高級班深讀三年,是中國書法學院首屆學員,師承愛新覺羅·沙曼翁先生。工大草、行草、漢隸、其他書體皆能。作品入圍全國第二屆盈聯展和全國百家書畫名人展,書作被美、英、法、日、新馬泰諸國及港澳臺海內外地區收藏。著有《老九書法作品集》、《老九草書集》,傳略收入《中國青年書法家大辭典》、《中國百家書畫家名人大詞典》。
朱廷九,男,別署老九,號大榆樹醉翁。1946年生,江蘇省邳州市運河鎮人。邳州市文聯二、三屆秘書長,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中國書畫院高級研究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徐州市書法家協會理事,《邳州書法報》總編,邳州市書法家協會原主席。

朱老先生快人快語,豪放坦蕩,對生活展現的蓬勃生機盎然意境令人艷羨,一點古稀老人的痕跡都沒有。如果說“古”,那就是草書的古法,隸書的古韻;汲取古人的底蘊。若要言“稀”,那是作品在當下的稀缺,大氣磅礴,奔雷墜石,絕岸頹峰,以及“一畫之間,變起伏于鋒杪;一點之內,殊衄挫于毫芒。”的書法特質。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