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心所欲不逾矩——彭貴軍書法藝術散論
“隨心所欲不逾矩”出自《論語》,意味著在積累了很多經驗之后,做任何事都得心應手(隨心所欲)時,也要合乎規矩(不逾矩)。德國古典美學家康德也有相似的觀點,他的美學理論建立在其先驗唯心主義哲學基礎之上。綜合康德對藝術問題的論述,我們可以將其概括為一句話:藝術是天才憑借創造性想象力建構審美意象或審美理念的一種“自由的游戲”活動。簡言之,藝術是主體創造心理因素的自由游戲。在藝術創造的心理機制中,想象力、知性力、觀察力和鑒賞力發揮各自功能,處于一種整體性的自由協調狀態,藝術家產生美的愉悅之情也根源于此。
第一次接觸彭貴軍的書法作品時,便有種“隨心所欲”的感覺,似乎創作時不受拘束,完全按照自己的情感隨意書寫。但仔細觀看,就可發現貴軍的書法創作來源于他長期的臨帖,來源于他的敏感和善悟,以及對古代經典藝術的深湛體驗。其書法墨線在呼天搶地的運動中,筆毫內的蓄墨漸少,漸而由濃到淡、由潤到燥,給觀者以奇縱的美感。那么“隨心”就是他站在原地的自由狀態,這狀態反映世界的原始之道和自己的生活實踐。原始道行包括書法結構與用筆技巧,投射到書法家個體分別為思想自由和行動自由。

彭貴軍《行草書石濤詩》 作品尺寸:48cm×75cm
我對“隨心所欲不逾矩”的理解是自內而外的,傾向于書法家要用自外向內的布局來達成審美需求。矩為印象,心為基礎。書法家的“矩”是個人的舊有約束,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如果更好的效果是以后生命終結時依然沒有趕超者,那時才可定為最好。貴軍作為一位成就卓著的藝術活動組織者和管理者,其書法創作水準也達到了當代青年書家的時代高度。觀其行草書創作,可謂小大由之,完全浸滿了古代法書的古秀之韻,他的行筆令人感到輕松自在,不是颯颯有聲直擄血性的那一類,而是線條在輕捷中帶過,不動聲色,已然精確到位。貴軍書法作品中的一筆一畫都有如謙謙君子,卻又在縱宕的外觀下,透露出一種別樣的樸素和蘊藉。
人生的終極目標大概是“至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唯有如此方可達到“隨心所欲不逾矩”,到了這樣的境界,大概可以識大局、識大體,中而不偏、游刃有余。書法家由于生活經歷、藝術修養、個性特征、以及審美趣味的不同,在選擇書體、結構布局和表現手法諸方面都會有自己的特色,這樣就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我欣喜的看到,貴軍的書法藝術目前已初具風格與個性,這樣的一種風格也傳達出他作為一個書法家的精神氣質,更體現在其書法線條與結體布局的微妙之中,給人以無限的遐思。

彭貴軍 《行書范成大詩》 作品尺寸:73cm×45cm
天地間,自有亙古不變的規律,順乎自然,合于規律,不存非分之想,沒有無窮奢望,這樣才能做到身與物相通,心與形相諧。貴軍身兼數職,社會活動繁忙,但他不為外物所累,心無旁騖,潛心創作,這才是書法家追求的真實生命之所在,也應該是我們追求的最終目標。
(本文作者:曾耀農,文學博士,著名文藝評論家。現為湖南商學院文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所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彭貴軍藝術簡介

彭貴軍,策展人、媒體人、藝術史學者。
先后就讀于重慶師范大學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美術學》專業,四川省詩書畫院《中國書畫》研修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創作》高研班。
主要研究方向:藝術史論、藝術策劃與管理、藝術制度與傳播、中外藝術交流。多篇論文發表于《藝術研究》、《藝術批評》、《美術界》、《美術教育研究》等專業學術期刊。主編并正式出版的藝術類、學術類書籍被中國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復旦大學圖書館等三十余家全國知名圖書館永久收藏。
先后組織策劃:全國青年美術家提名展、中外美術家國際交流展、川渝藝術家學術邀請展、中國高校美術作品學年展、中國高校美術與設計論壇、全國平面設計大展、中國當代設計雙年展、中國當代設計高峰論壇等一系列展覽及學術活動。
曾任成都蓉城美術館館長(2009-2014)。現任中外視覺藝術院執行院長,中外美術網總編,中國書法篆刻網總編,年度出版物《中國創意設計年鑒》主編。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