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讀徐連臣先生的山水畫
畫家簡介: 徐連臣,字殿卿,號晨陽,磐石,松柏門人。1964年生于臨清,山水大家張寶珠先生入師弟子,并曾進修于中國國家畫院課程班,受教于文化部山水大家陳培倫先生,歷臨芥子園,三希堂,苦臨歷代名作。堅持對大自然的山川悟化寫生,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加以創(chuàng)新,已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情寄山水寫精神
——賞讀徐連臣先生的山水畫
高連剛
中國山水畫歷來推崇寫意性,追求形神交融、天人合一,講究發(fā)乎性靈、氣韻生動。所以,當我們欣賞一幅山水畫時,只關注筆墨、章法以及色彩是不夠的,還要看作品內(nèi)在的形式美、節(jié)奏美、韻律美,考量其精神內(nèi)涵、意境和格調(diào)。正是抱著這種認知,在防控新冠疫情而宅在家里的這段日子里,我認真賞讀了徐連臣先生的山水畫。
徐連臣先生的山水畫,筆致放縱、水墨酣暢,滿紙云煙、渾厚華滋,氣勢豪放、氣魄雄健,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在他筆下,峰巒疊障,溝壑縱橫,山泉飛瀑,谷底生煙,云霧飄渺,野徑迂回,松偃龍蛇,林木蔥郁,別有一番景象。
徐連臣先生是山水畫大家張寶珠先生的入師弟子,并曾進修于中國國家畫院課程班,親得過文化部山水大家陳培倫先生的指教,廣汲博學,厚積薄發(fā),具有深厚的書畫學養(yǎng)和扎實的傳統(tǒng)功底。看得出,他的繪畫師古而不泥古,察今而不媚今,創(chuàng)新而不棄根本,較好地堅持了以造化為師,察天地之幽微,興筆墨之意趣,達胸中之塊壘。所繪作品均用筆蒼勁,筆法靈活,虛實相生,剛?cè)嵯酀o中有動,詩意盎然,極富神韻,耐人品讀。
他畫山水,特別注重筆情墨韻,敢于大膽落筆,放筆直取,直抒胸臆。強調(diào)一個“寫”字,即隨心寫意,隨意抒情,筆為心所使,不為外物所拘。皴擦點染,隨機生發(fā),一筆下去,痛快淋漓,收放自如,絕不脫泥帶水。在空間布局的處理上,能夠嫻熟地把高遠、平遠、深遠、闊遠巧妙地加以靈活運用,切實做到了筆落云起,墨到煙生,水墨氤氳。他尤其精于“知白守黑”,精于色不礙墨,墨不礙色,色墨交融,層層積染,努力把墨色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其創(chuàng)作多選用高度簡括而有力的筆觸來刻畫山、石、樹、水和云氣,并迅疾地以順、逆、側(cè)、轉(zhuǎn)、拖、掠種種變化多端的筆法,濃淡干濕焦相互運用,或密體交叉,或點線塊面結(jié)合,或積墨焦墨層層疊加,從黑團中發(fā)掘明亮,從紛亂中理出秩序,以此強化畫面的節(jié)奏感、韻律感,進而由近及遠,逐步推進,立體生動地展現(xiàn)出山水的壯闊、雄渾、蒼茫,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和力量。
縱觀他的山水畫,尚骨氣、重氣韻、標格調(diào)、崇境界、美天然。筆墨率性不拘謹,構圖新奇見高古。其筆下的各類物象,如山石、溪流、云氣、林木、屋舍、舟橋、人物等等,前后左右,大小遠近,主次詳略,松緊疏密,穿插過渡,也都匠心獨具,條理井然。既“度物象而取其真”,又“因心造境,以手運心”;既著意安排,又率性而為,從中得大自在,求大效果,化大機趣。由此也可看出,他是熟諳章法、筆法、墨法,悉知筆、墨、色、光、影相滲相襯之妙法理趣的。
在他的畫中,融千山萬壑于筆端,蓄萬丈豪情于腕底,顯示著一種大手筆、大氣魄的藝術追求。同時也生動詮釋了莊子所追尋的那種“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以及老子所說的“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哲學思想,隱隱傳遞出儒家的中和、道家的無為、佛家的徹悟之生命氣息,暗合了中國山水畫“澄懷觀道”的傳統(tǒng)文脈,讓我們看到的往往不單單是筆墨美、意境美,更多的是一種返璞歸真、寧靜致遠、物我兩忘的大境界、大情懷。
“豎畫三寸,實當千仞之高;橫墨數(shù)尺,實體百里之迥”。近期,又見他在朋友圈里接連發(fā)了一批新作,多為斗方、小品,雖都在盈尺之間,卻筆墨更為灑脫,構圖新奇多變,于厚重處不失空靈,密實處不失疏淡,剛健處不失飄逸,墨色潑灑里無不透出淋漓元氣。畫幅雖小,而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氣韻貫通,很有著音樂般的旋律、舞蹈般的節(jié)奏、詩詞般的意境,頗討人喜歡,更值得大眾收藏。
寫于2022年4月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