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馬瑞青:在欣賞中見到你自己 連載(二)差異(上)
讓我們從一個審美之夢開始:美術作品誕生了,對它的欣賞也因之而來。人們看待美術作品的眼光是審美的,在欣賞活動當中,在美術家提供的情境引導之下,產生情感上的強烈共鳴,這可稱為知音者的欣賞,多么美妙的夢境!
在古往今來的藝術史中,對知音的渴求與贊美的記錄比比皆是,最為著稱的當推伯牙子期的知音佳話。但是,正如劉勰《文心雕龍·知音》中所載“音實難知,知實難逢,逢其知音,千載其一乎!”。現實的美術欣賞中,這種情況并不總能發生。相反,我們倒是經常發現這樣的情形:同樣的美術作品,經過每個人欣賞的眼光看到的是千差萬別的理解結果,并因之產生了彼此迥異的情感。
在藝術欣賞研究中,許多研究者對于欣賞的差異現象有過論述,最常見的觀點認為差異的產生是因為“各執一隅之解”之故:面對某一作品進行欣賞、觀照,不同年齡、不同經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往往形成不同的理解,繼之根據自己的理解產生不同感受、情感效果。這種差異遍及美術作品的各個門類、各種風格,從最寫實的作品欣賞到對現代觀念藝術、波普藝術等領域,差異雖程度不同,但它的存在是勿庸置疑的。
將美術作品作為一個欣賞客體,人們的認識隨著角度的不同而幾經變化。在傳統的美術欣賞中,作品是第一性的:抓住創作者原意是欣賞的第一原則,還原作者意圖的程度也就成了欣賞‘水平高低’的標尺,欣賞的不同效果也就有了明確的‘客觀’標準。這在理論上似乎順理成章——美術作品作為社會勞動的產品,有其存在的價值,在這些作品中,作者主觀上試圖傳達或客觀上傳達了一定信息,美術欣賞亦應以此作為一個基本價值取向。但實際欣賞活動中這種還原的效果如何就頗可置疑:在欣賞者理解與作者原意兩點形成直線間的路途,欣賞者可以走多遠還是未知的同時,另一個顧慮便立刻出現了:作為一個欣賞個體,難免陷入一管之見,如此欣賞者的理解就會變成射線,不但永遠達不到預定的點,且會越走越遠。
在這一點上,從畫家何多苓與一位評論者的通信當中我們可獲得更有力的實證。他在《關于<春風已經蘇醒>的通信》中談到評論者對自己油畫作品《春風已經蘇醒》的理解時說:

何多苓 《春風已經蘇醒》
“至于說到“深刻的內涵”,說實話,我一直擔心評論者在這方面將冒的風險。……曾經有位農民看了我的畫,評論說:“一條牛,一只狗,一個放牛娃。”我知道他說的很對。因此,對于你從我的畫引申出來的文學和哲學的道理,我將感謝你的好意,但不敢相信我果真說出了那些;我傾聽和領會你的真誠的感受,但那不是對我的畫而發的,而是對生活的感受。或許,我的畫觸發了你這些感受,僅此而已。”
作為專家的批評家尚且如此,普通的欣賞者在這條路上更會無所適從,而美術家創作作品終究不會是毫無意圖。如元代湯垕《畫鑒》·《雜論》第一則有載:“古人作畫,皆有深意,運思落筆,莫不各有所主。”

尚揚 《黃河船夫》
畫家尚揚在“關于《黃河船夫》的創作”一文中,談自己的畢業創作《黃河船夫》也可為一例證,他說:“較長時間來我所要追求的東西在這里這么鮮明地顯現出來,我覺得我的想法終于找到了一個語言、外殼。”劉勰《文心雕龍》“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的論述,均可說明創造藝術作品的作者是要有所言說的。
對比兩個具有代表性的言論,欣賞者發現自己被置于一個兩難境地,以至于在欣賞的時候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那么索性就拋開這個意圖,將作品視為一個開放的視覺結構,給欣賞以自由。接受美學就是基于此對作品欣賞(接受)的另一種理論。(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