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五十二)
【主編導讀】/韓賓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少將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后,引發讀者廣泛熱議好評和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軍報軍網、央視網、光明日報、中新社、中青報中青網等軍內外權威媒體關注推介。


(張明剛,男,漢族,湖北隨州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陸軍少將軍銜。曾參戰榮立戰功、被評為“火線優秀共產黨員”、并在前線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為軍官)
該書由“理論之光”、“軍營之聲”、“心靈之窗”三卷組成,收錄了作者張明剛從軍40年來公開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新聞作品、文學作品183篇、55萬字。這些文章,有30多篇獲獎或被選為教學范文,部分文章被網絡平臺轉載百余次、瀏覽量超千萬。
2022年10月,該書首版問世后,受到鐵凝、邵華澤、孫曉云、孫繼煉、徐貴祥、樊希安等我國當今文壇大家泰斗高度評價和廣大讀者喜愛。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時間,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計印數超過12萬本。2023年2月,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人民出版社會同作者張明剛,共同向全國一千余所高中贈閱一萬余本《軍履回望》,受到全國廣大青年師生的熱烈歡迎。

【學習摘記】/王振存
張明剛 《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晚霞滿天”板塊之《 軍隊暨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為抗日將士送溫暖 》
(本文原載《解放軍報》1995 年 8 月 15 日頭版頭條,新華社播發通稿,《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主流媒體采用。與曹瑞林、賈永合作)
編者按:
親愛的《學友周報》讀者朋友們:
2023年11月,本報連載了《軍履回望·理論之光卷》中的【十論寫作】板塊,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包括中國新聞網、中國軍網、強軍網軍委機關網、中華善德網在內的50多家媒體跟進轉載;眾多學友尤其是作者親朋好友紛紛在朋友圈跟進轉發;廣大讀者朋友很是喜愛,跟進學習,好評如潮……偶有連載遲發,便有學友垂詢敦促,媒體與讀者良性互動、互促,成為熱點。許多讀者還表達了連載《軍履回望》全書的強烈愿望。
編輯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深深感到:《軍履回望》 之所以產生如此積極、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是因為這本書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頭、隨時拿來學習參考的新聞教科書,更是一部能夠啟迪思考、激發人生奮斗動力的心靈指導書,為人做事作文皆可參考,確實是近年來我國圖書市場上非常難得的一部上乘佳作!
因此決定,從第十一期開始,本報將繼續以【學習摘記】形式連載《軍履回望》。具體是,按該書編排順序逐篇進行,自序言開始,至后記結束。連載時,前后分別設【主編導讀】【社長點評】欄目,不定期開設【讀者感言】欄目(選發學習心得感悟),以更好服務大家。
來吧,朋友!讓我們跟隨三位文壇大家的筆端,一起走進《軍履回望》,去探尋成人成才成長道路上的成功“秘訣 ”吧!
《軍履回望》,誰讀誰受益。

民族功臣永受人民愛戴
軍隊暨社會各界以多種形式為抗日將士送溫暖 *
記者日前從解放軍總政治部了解到,近幾個月來,軍隊暨社會各界以積極為抗日將士送溫暖、辦實事、排憂解難的實際行動,表達對這些民族功臣深深的崇敬與愛戴。
為解決抗戰時期入伍的團職離休干部晚年生活的突出問題,經中央軍委批準,總部將他們的醫療和外出乘車待遇提高到副師職。
各單位從實際出發,想方設法為老干部解決實際困難。國防科工委下撥經費 693 萬元為干休所建設營院,改善老同志的生活環境,同時,拿出 60 萬元為老干部修建文化活動室。空軍向每名抗戰老戰士贈送一臺價值 400 元的推拿按摩器。濟南軍區拿出 20 萬元,為全區近 5000 名老紅軍、老八路統一制作抗戰紀念品。武警部隊在“八一”前為機關干休所修建了一個 200 平方米的多功能文化活動廳。對于個別有特殊困難的抗戰老戰士,各單位都給予了特殊關照。
總政治部有關部門近日又發出通知,要求全軍各大單位有關部門,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 50 周年期間,進一步做好走訪慰問抗戰將士工作。沈陽、蘭州、濟南、南京、廣州、成都軍區等單位,組成首長帶隊的機關慰問組,帶著慰問品,深入到所屬部隊的每一個干休所,逐家逐戶慰問抗戰老戰士。
三總部及國防科工委、北京軍區、海軍、空軍、二炮、軍事科學院、國防大學、武警部隊的領導,親自到駐京軍以上抗戰老戰士及遺孀家里走訪慰問,并到醫院看望住院的老同志。駐京部隊所屬師以下及京外抗戰老戰士,都由各大單位部門領導帶隊上門慰問。
各地政府部門暨社會各界利用多種形式,為抗戰將士送溫暖、辦實事。由社會各界組成的專門為抗戰將士進行家庭服務的服務隊達 1.3 萬個。吉林市電信局以接近半費的價格為當地 105 名抗戰老戰士安裝了電話。合肥市電信局為駐地6個干休所的抗戰老戰士減免電話初裝費 34.2 萬元。南昌市政府撥款 40萬元為駐地軍隊抗戰老戰士修繕房屋。
由北京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等 10 多所高等院校學生組成的大學生紀念抗戰 50 周年采訪團以及由北京二中青年班主任、青年黨校學生開展的“革命老區行”活動,所到之處都給抗戰老戰士帶去溫暖。
各地共青團組織也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表達了對抗戰老戰士的敬仰和愛 戴之情。
來源:《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

【讀者感言】/王峰
注:本期讀后感針對上期文章所做
老兵不老,紅燭余溫暖人心
讀《軍履回望》后感
作者 王峰
偶然讀得張明剛將軍的《軍履回望》書中《我軍五萬抗日功臣老驥伏櫪奮斗不止》一文,深感“不怕犧牲、功而不傲、奉獻終身”的“抗戰老兵精神”的寶貴。
“九一八事變”后,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無數抗日將士舍生取義,歷經生死考驗,用鮮血和生命寫就英雄篇章。不同的戰場,一樣的擔當。新中國成立后,無論是在火熱的軍營綻放人生炫彩,還是到其他崗位上為建設祖國而奮斗,抗日功臣們繼續用忠誠和汗水創造無數輝煌,凝聚了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蓬勃能量,他們的事跡和精神也成為激勵一代代年輕人前行的強大力量。
脫下戎裝,本色依舊。無論是用紅燭的溫度繼續擔當革命精神和紅色血脈的傳承者,還是關心青少年成長,成立全國第一個“關工委”,亦或是發揮特長和余熱,為國家改革發展、軍隊現代化建設、社會民生福祉獻言獻策、繼續奉獻,都體現出抗日功臣們對初心使命矢志不渝、對理想信念堅定執著、對黨和人民事業無比忠誠的偉大精神。
抗戰的硝煙散去已近79年,有著抗戰經歷的老兵漸漸遠去,但他們的精神永不磨滅。 作為年輕一代,應當珍惜和平,昂揚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奮斗;更應該關心、尊重、善待這些抗日功臣、革命前輩,學習傳承“老兵精神”,不僅是對他們不畏生死、艱苦奮斗、奉獻終生的感恩,更是中華民族紅色血脈和革命精神的傳承和延續。
讀后感作者:王峰,男,山東鄒城人,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現任山東能源集團團委負責人,獲全國煤炭行業優秀共青團干部等表彰,單位團組織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全國青年安全生產示范崗”,第四屆和第六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大賽金獎”等榮譽。
【社長點評】/王洪平
本期文章詳細描述了中國社會各界對抗日戰爭老兵的關懷和支持。這些行動體現了對老兵們歷史貢獻的認可和對他們晚年生活的關心。文章中提到的各種形式的援助和慰問活動,如提高醫療待遇、建設干休所、贈送慰問品、減免通信費用等,都展現了社會對老兵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文章還通過具體的例子和數據,生動地展示了社會各界對抗日戰爭老兵的關懷,弘揚了愛國主義和尊老愛幼的傳統美德。同時,這也提醒我們,不應忘記歷史,應當繼續關注和照顧那些為國家和民族作出犧牲和貢獻的老兵們,確保他們的晚年生活得到妥善安排。這樣的報道和活動對于維護社會和諧、傳承歷史記憶、以及培養國民的愛國情懷都具有積極的意義。
本期王峰先生的讀后感深刻地表達了對《軍履回望》一書中所描繪的抗戰老兵精神的敬佩和感慨。文章中,王峰先生對抗日戰爭老兵的犧牲精神和對國家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同時強調了這種精神對于新時代中國青年的重要意義。
王峰先生的文章充滿激情與敬意,他對抗日戰爭老兵的贊美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文章中提到的“老兵精神”不僅是對歷史的記憶,更是對現實的激勵,它鼓勵著年輕一代繼續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復興貢獻力量。王峰先生的文章體現了他對于傳承和弘揚這種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堅定支持,同時也展現了他作為一名共青團干部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這樣的文章能夠激發讀者的愛國情懷,增強國家凝聚力,對于社會正能量的傳播具有積極的作用。
- ·上一篇文章:【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五十一)
- ·下一篇文章:老兵潘磊率隊走進軍營 進行情系國防教育主題實踐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