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五十)
【主編導讀】/韓賓
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解放軍駐京部隊某部少將副主任、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監委主任張明剛自選文集《軍履回望》后,引發讀者廣泛熱議好評和人民日報人民網、新華社、軍報軍網、央視網、光明日報、中新社、中青報中青網等軍內外權威媒體關注推介。
(張明剛,男,漢族,湖北隨州人,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陸軍少將軍銜。曾參戰榮立戰功、被評為“火線優秀共產黨員”、并在前線由士兵直接破格提拔為軍官)
該書由“理論之光”、“軍營之聲”、“心靈之窗”三卷組成,收錄了作者張明剛從軍40年來公開發表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論文章、新聞作品、文學作品183篇、55萬字。這些文章,有30多篇獲獎或被選為教學范文,部分文章被網絡平臺轉載百余次、瀏覽量超千萬。
2022年10月,該書首版問世后,受到鐵凝、邵華澤、孫曉云、孫繼煉、徐貴祥、樊希安等我國當今文壇大家泰斗高度評價和廣大讀者喜愛。2023年1月即出第2版,截止2023年8月,不到1年時間,已是第4版第6次印刷,累計印數超過12萬本。2023年2月,團中央青年發展部、人民出版社會同作者張明剛,共同向全國一千余所高中贈閱一萬余本《軍履回望》,受到全國廣大青年師生的熱烈歡迎。
【學習摘記】/王振存
張明剛《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晚霞滿天”板塊之《全軍老戰士開展各種活動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
(本文原載《解放軍報》1995 年 8 月 10 日頭版,新華社播發通稿,《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等多家主流媒體采用。與張朝清合作)
編者按:
親愛的《學友周報》讀者朋友們:
2023年11月,本報連載了《軍履回望·理論之光卷》中的【十論寫作】板塊,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包括中國新聞網、中國軍網、強軍網軍委機關網、中華善德網在內的50多家媒體跟進轉載;眾多學友尤其是作者親朋好友紛紛在朋友圈跟進轉發;廣大讀者朋友很是喜愛,跟進學習,好評如潮……偶有連載遲發,便有學友垂詢敦促,媒體與讀者良性互動、互促,成為熱點。許多讀者還表達了連載《軍履回望》全書的強烈愿望。
編輯部同仁因此大受鼓舞,深深感到:《軍履回望》 之所以產生如此積極、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是因為這本書不止是一本可以置于案頭、隨時拿來學習參考的新聞教科書,更是一部能夠啟迪思考、激發人生奮斗動力的心靈指導書,為人做事作文皆可參考,確實是近年來我國圖書市場上非常難得的一部上乘佳作!
因此決定,從第十一期開始,本報將繼續以【學習摘記】形式連載《軍履回望》。具體是,按該書編排順序逐篇進行,自序言開始,至后記結束。連載時,前后分別設【主編導讀】【社長點評】欄目,不定期開設【讀者感言】欄目(選發學習心得感悟),以更好服務大家。
來吧,朋友!讓我們跟隨三位文壇大家的筆端,一起走進《軍履回望》,去探尋成人成才成長道路上的成功“秘訣”吧!
《軍履回望》,誰讀誰受益。
回顧戰斗歷程 弘揚光榮傳統
全軍老戰士開展各種活動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
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50 周年之際,記者從總政有關部門了解到,我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積極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紀念活動,回顧 8 年抗戰歷史,弘揚老紅軍、老八路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激勵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牢記歷史,才能開創未來。全軍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戰士利用各種座談會、紀念會,談抗戰、憶當年。他們之中,既有參加過平型關、百團大戰等著名戰役戰斗的八路軍高級指揮員,又有堅持在敵后抗擊日軍的游擊隊員;既有揮舞大刀長矛砍殺日本鬼子的戰斗英雄,又有機智勇敢戰斗在敵人心臟的“地下尖兵”。
這些年已古稀的老同志,有的以當年耳聞目睹的鐵的事實,揭露日寇一樁樁慘絕人寰、滅絕人性的法西斯暴行;有的用自己的親身戰斗經歷,講述當年英勇抗戰、奮勇殺敵的艱苦歷程;有的站在歷史和現實的高度,滿腔熱情地謳歌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系統深刻地闡述抗戰勝利的重大意義。
最近一個時期以來,抗戰老戰士們紛紛深入到部隊、工廠、農村、學校、街道等單位講傳統、作報告,用我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以及其他抗日武裝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浴血奮戰、奪取全國勝利的生動史實,激發廣大官兵和人民群眾的愛黨、愛國、愛軍熱情,進一步增強全民族的凝聚力。
蘭州軍區近千名老紅軍、老八路深入各部隊和西北廣大地區作報告。沈陽軍區一些抗戰老戰士在全區部隊和東北三省作報告 260 多場。還有許多老戰士積極撰寫抗戰回憶文章,排演抗戰題材文藝節目,接受新聞單位關于抗戰問題的采訪,舉辦抗戰老戰士書畫展等。
三總部、北京軍區及駐京部隊各大單位的許多參加過抗戰的老干部紛紛到盧溝橋、焦莊戶、潘家峪等地和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參觀。一些當年在華北平原戰斗過的八路軍老戰士,來到河北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向為國捐軀的老戰友鞠躬致哀。
廣大抗戰老同志通過重溫歷史,更加堅定了自己的革命斗志,決心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繼續為國家和軍隊的現代化建設發揮余熱,譜寫新的篇章。
來源:《軍履回望》張明剛自選集
【讀者感言】/宋偉
與明剛相識
作者 宋偉
圖中下蹲者為張明剛,左一為宋偉。
1987年11月16日宋偉整理的偵察大隊大事記(182)今天,我們偵察大隊政治處又來了一名報道員,叫張明剛。他在我們第16集團軍可是大名鼎鼎的。他來時,我給他接的行李兜子。他看上去具有熱情開朗的性格。大凡搞新聞報道和文藝工作的人,都有這個特點,而且都善言談,還有較強的政治敏銳性和政治嗅覺以及新聞的職業敏感。這些優點,正是我感興趣的,正在努力具備,也是需要向他學習和追趕的。因而,我倆在下午的接觸和交談中,一拍即合。
我們談起來就沒完沒了。滔滔不絕,侃侃而談,海闊天空,天南地北。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無所不包。真是言談投機者萬言都嫌少。我慶幸自己遇到了一個明白人,而且同樣是戰士,我們就沒有更多的障礙和鴻溝。不管他今后怎樣,現在有共同語言,就足以讓我度過許多美好時光。
最使人欣慰的是,我在新聞寫作上有了一個學習的榜樣,因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單在心理上給予我的推動和幫助,以及今后在新聞寫作中進行探討,一定會使我受益匪淺。我在心里為這次參戰機會暗喜,能結識這么多優秀的人。
點評:這些簡短的文字,記錄了明剛的到來和我見到他,同他一起暢談的喜悅之情。這些當年的點點滴滴,如果不是這篇文字,我早已忘記。感謝當年的我,如實記錄了這些別人認為是瑣事,我卻不厭其煩的記下來,還一直保存至今的泛黃紙片,把我的記憶拉回到了那個想法很多,又無法實現的年代。
說起張明剛,我為什么和他一拍即合呢?這是有原因的。1986年我參加全軍院校考試,未能如愿,就在尋找和思考自己的出路。正好當年全軍在推行兩用人才培訓,各部隊都在舉辦兩用人才培訓班,我根據自己的愛好和特長,就報了我們團里舉辦的新聞寫作培訓班,參加了最早的新聞寫作學習。
培訓期間,我有一天在我們沈陽軍區政治部主辦的《前進報》上看見一條消息:報道員張明剛被聘為集團軍馬軍長的信息員,還得知張明剛因為寫新聞報道榮立了二等功。我一下就記住了張明剛的名字和他的事跡。
用現在流行的一句話來說,當時張明剛在我的心中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完完全全的就是一個戰士從事新聞寫作的天花板,崇拜極了!從未想過和他能見面,更沒有奢望能和他一起共事,成為親密的戰友。
山不轉水轉,水不轉人轉。我做夢都沒有想到的事情,因參戰這一共同目標,我們在偵察大隊相聚相識了。
我們在一起的日子,是非常愉快的,也是無話不說的。也許是我們當年都還是年輕戰士,也許我們都有差不多的性格和愛好,盡管他在我面前已經是天花板級別的“人物”,但我和他交流時也毫不客氣和示弱,經常展示我的博聞強記,展示我的三寸不爛之舌。記憶猶新的是,張明剛曾經送給我一個外號:包打聽。意思是說我知道的東西還不少。
我欣然接受這個別人不知道,也無法理解的外號。因為我認為這個外號帶有褒義的成分更多,既是對我知道不少東西的肯定,當然也有提醒的意味,希望我更穩重一些。可我的想法是,盡管他是老兵,是哥哥,是我新聞寫作的榜樣,可我也不差啊!也想在這個了不起的人物面前顯擺顯擺,展示我的綜合素質。如此而已。
后來,因為我下到偵察3連,離開了政治處,我們聯系少了。直到我于1988年10月回到政治處,我們又再續前緣,一直要好,一直無話不說。直到1988年10月他在前線被破格提干時,我還采訪他寫了一篇人物消息,投給他家鄉的《湖北日報》被二版采用。
1989年1月8日,在我們偵察大隊即將凱旋吉林,離開云南老山前線的麻栗坡縣八布鄉偵察大隊機關駐地前,他還給我題寫了“與宋偉友共勉:扼住命運的咽喉!”,激勵我不服命運,不斷努力奮斗的分別贈言。此贈言我保留至今。
1989年1月12日晚上,我們政治處3個報道員還在一起聚會喝了分別的酒。因為第二天一早,即1989年1月13日凌晨零點,我們偵察大隊就將凱旋在子夜,開拔離開戰區,歸建駐吉林部隊。沒曾想,這一別就直到今天,我和明剛分別整整35年了!
2015年,我回吉林市參加我們偵察3連的戰友聯誼會,從一名戰友口中得知明剛已升至正師職軍官多年,而且在北京的總政治部工作時,我才有了明剛的電話號碼。直到今天,經常聯系,親熱如當年。
2017年,明剛升職調到武警新疆總隊任職,成為軍級干部的將軍,去年又回北京某部任職。
我說這些,并不是因為明剛成為了軍級干部,成為了將軍我去攀附他。確確實實是我們曾經有過較深的交集,當年就是無話不說的戰友,摯友,而且是能開大玩笑的兄弟。要說攀附他,我已經轉業20年,已年近花甲,再怎么和他套近乎也無助于我自主擇業的退休生活。
唯有一點,就是我們曾經在人生的二十郎當之時,在硝煙彌漫的南疆有過血與火的戰斗經歷,有過對新聞寫作共同的熱愛和追求,有過無數次推心置腹的長談和交心。這就夠了!!!
(宋偉:四川瀘州人,自主擇業軍轉干部,南疆偵察作戰二等功榮立者,長期在部隊和地方從事文秘宣傳工作。1987年開始發表文學和新聞作品。中國散文學會會員,瀘州市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會員,四川省攝影家協會會員)
文章來源于2020年2月6日宋偉美篇。
【社長點評】/王洪平
對于張明剛的《軍履回望·軍營之聲卷》中的“晚霞滿天”板塊,特別是《全軍老戰士開展各種活動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一文,我可以從多個角度進行點評。
首先,這篇文章通過詳細描述全軍老戰士為紀念抗戰勝利50周年所開展的各種活動,展現了老戰士們對歷史的尊重和對和平的珍視。文章中可能包含了對老戰士們的訪談、活動報道,以及對抗戰歷史的回顧,這些都是極具價值的史料。
其次,文章體現了中國軍人對歷史的深刻記憶和對未來的積極態度。通過組織這樣的紀念活動,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年輕一代的啟示和教育,強調了和平的重要性和民族精神的傳承。
最后,這篇文章作為《軍履回望》的一部分,展現了作者張明剛對軍事文學的深厚造詣和對軍營生活的深刻洞察。他的文字能夠將讀者帶入軍營,感受軍人的生活和情感,這對于普通讀者來說是難得的體驗。
張明剛的這篇文章不僅是對歷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軍人精神和民族情感的深刻展現。通過這樣的作品,我們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軍人的世界,感受到他們的忠誠、堅韌和犧牲精神。
《讀者感言-我與張明剛相識》這篇文章是作者宋偉對與張明剛相識的經歷的回憶。文章中,宋偉描述了張明剛作為一名報道員在軍隊中的名聲和他們的初次見面。宋偉對張明剛的熱情開朗、善言談和政治敏銳性留下了深刻印象,并且從他身上學到了很多。兩人在新聞報道和寫作方面有著共同的興趣和追求,這讓他們迅速成為了朋友和親密的戰友。
文章中提到,張明剛在新聞報道方面的成就讓宋偉深感敬佩,尤其是在張明剛因為新聞報道榮立二等功之后。宋偉在1986年參加全軍院校考試未能如愿后,轉向新聞寫作,并參加了相關培訓。在這個過程中,他得知了張明剛的事跡,對張明剛產生了極大的崇拜。
兩人在偵察大隊共事期間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度過了許多美好時光。即使在分別多年后,他們的友誼依然如故。宋偉對張明剛的成就感到自豪,并珍視他們之間的友誼和共同經歷。
從文章中可以看出,宋偉對張明剛有著深厚的感情和敬意。他們的故事展現了戰友情誼的深度和新聞寫作對他們的意義。這篇文章不僅是對一段友誼的回憶,也是對兩人共同追求和經歷的致敬。
這篇文章生動地描繪了兩位戰友之間的深厚友誼,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新聞寫作的熱愛和對張明剛的敬佩。通過個人經歷,作者傳達了戰友情誼的寶貴和對共同追求的珍視。這篇文章不僅是對過去的回憶,也是對未來的展望,激勵讀者珍惜友誼和追求自己的夢想。
- ·上一篇文章:【學習摘記】張明剛《軍履回望》連載(四十九)
- ·下一篇文章:110屆糖酒會落幕: 金宮國風展區吸睛無數 美味產品引人駐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