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 書法家李鋭(一書堂主)作品欣賞
究其它日,他把這逝去的幾十年大好年華,都交給了書道。他由唐楷入手,遍及歐顏漢隸諸體,后直取魏碑風骨。他在心臨手摸的同時,又不忘從書法理論上去完善自己,如對《九成宮.醴泉銘》中歐陽詢筆勢的研究,對當代書家“感言”文體的分析等等。故他筆下的楷、行、草、隸、篆,無以不得心應手,意到形合。
他師承古賢,廣融各家,其行筆方圓兼容,生澀與靈動相應,拙樸與輕盈互補。張馳有度,干凈爽健,且蘊涵著一種和諧、肅穆古茂的正大氣象,只要略識文墨,便沒有人不認識的。這和當今所謂的“技法”大家所崇尚的,身在地球,手卻到了銀河,那張牙舞爪,缺胳膊少腿,一副除天地就是我的猙獰面目相背向。
文字是民族文化表述的載體,作書法藝術更是由黑白點線所建構體起來的,個性的彰顯必須立足於傳統之上。雖然書法是抽象的而不是具象的藝術,但其基本規律,及大眾欣賞其書理的公共原則,是無疑置許的,是有公例的。符號表現雖有諸多個體因素的成份在現著,但對書法藝術這種文化審美和理性審視功底上的要求是基本不變的。用蕭公云儒先生在《書家貴有審美自覺 》
---吳福春書藝印象里的話說:我們探討中國書法藝術中“創造”這個詞的特殊含義時,中國書藝不是否定性的創新,而是在一個傳統鏈條下漸次延伸、在接力中不斷開拓的那種創造模式;在探討中國書學的經典創作經驗如何化解“自然”時,他認為這些他者經驗經過人化或文化,已經成為客體,是特殊的“自然”,在后人的創作中必須與新的作為創作主體的個性要緊密的相結合,那時而所閃現出創新的火花,也是在以傳統為基石的基本點上閃現的。
福春他作到了,并以其在規范嚴謹的形式下,去宣敘張揚自己對待生命、對待藝術心性和情愫的完美闡釋。他的作品也才真正讓人感受到,作為一個書家,用一支弱管所呈現出可貴的豐富多姿的藝術生命氣象。
我國的書畫大家,人才濟濟、名家輩出。吳福春被尊稱為書畫界的好人、老實人,其性格低調內斂、沉穩大度、處處以人為善而受社會各階層的厚愛!正是這種良好的口碑,過硬可信的人品,吳福春的字,也才得到更多人們的認同。這樣更進一步說明,格局境致之高下,與人品書品之優劣的關系。
偉大的人品不已定能創造出偉大的作品,但偉大的作品肯定是建立在偉大的人品之上。
讀楊煥亭“小院深深……”
李銳
楊煥亭先生,晨起隨煉隨拍隨吟的四副照片,及“即興”詠來的七言律詩,即興讀來頗有感懷,不瞎掰三言兩語便有:著其床耿耿不寐;舉其酒難以成酣;投其箸而不知食之味。到應了李太白筆下:停杯投箸不能食, ‘起座’四顧心茫然。
小徑深深深幾許
林花競放系情思
曾道一枝一世界
禪風洗面去塵時
首先一個“小”字,便把“曲徑通幽”拿來,詩外話境所延深的愉悅已不言而喻了。沒想到接續下來的是連連疊起的三"深"字,在不同音節的起伏變化中,由不得人要把它玩味,且至極處。本已“深深”到了程度,可滑而帶之的是,于有意處來了無意,只有自言自說自適自綻自白的“心聲”完成時,接來的第個“深”字,由不得作者和讀者,主體與客體都產生出互輝互映,相生相長的結果來。頗有讓男兒,撥地而起,直入關河霄漢之氣概。
在這萬種“幾許”氛圍中營造出只有“一許”的情思來,可謂深到莫言無語、深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深至無可奈何,難以名狀。
頷聯首先一個“林”字,就把距焦拉開。盈眸而來的是,無邊無涯竟相綻放的相思,花即吾心、花即我思。它即是上古的你,也是昨天的她,或是未來明天的我你。直把靈與肉,魂魄與軀體,激情與思念,燃燒到無疆界的幾步。不同群體,不同層面的人,都可以去述寫,那不為人道,只有自己存放在記憶這冰川大河的底部,直到“山無棱,天地合”也無法抹去那幸福的、悲傷的、豪情萬丈的一一一愁腸。
佛道:一花一宇宙,一枝一世界。心中有了對佛性的參悟,人的自身與每一個獨立的物種,就都成同一個宇宙的有機集合體。萬物渺小或者宏大,微觀或宏觀,佛與看見看不見,有的或沒有的,相思與非相思及眼前的一切都是一個世界的整體。
這種時空的轉換,現實與非現實,由此及彼,由我到他,到大千萬方,到佛的世界里,都是亦幻亦真亦實亦虛,亦是亦不是的過程。
真正境界高的大家,都是以樸見真,以情見長,以小喻大,以俗見雅。而不是用什么泛黃的典故、花麗的辭藻,為見證其學識之高深所堆列出來、也只有自己教授自己,孤芳自賞,哀戚乞憐的結果罷了。
我已經忘了我是誰?來作什么?又準備去干什么?是十天半月、三年五載、還是干年萬年。我的心無形無相,沒了大小,不存在內外,但卻可以周遍宇宙了。
我惘然,是禪心被眼前現實的存在喚醒;還是我的俗心被禪風拂去了塵性。在尾聯“禪風洗面去塵時”,這種超現實的理性,被禪宗物化成絲絲意緒,在剪不斷理還亂中,又回到自然的存在中來,作了一完美的收綰。這也是萬物自身存在的天性。而這種天性,也只是對有慧根之門的人而言,象我輩凡夫俗子,只能望其項背,是永也無法達到的幽冥之地。
這種微觀和宏觀的轉換,使智者得到了其生命頓悟的最大化:而結果是誰的相思都是我自己這一個個體;而自己的相思又是大家每個局部所共同的。自己不過是宏觀世界中的萬萬分之一,而他們卻時時都在呼與吸中相感應相感知著。
境致之高、生命之大、禪心之曠幽,便呼之欲出,悠然而來!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