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與思考
河南、河北兩地,水彩畫處于長期平穩發展階段。
從我國水彩畫發展的歷史看,一個地區、一個城市、一個院校,榜樣的力量是相當關鍵的。“名師出高徒”,前輩的水平直接影響著下一代;如京、滬、寧、杭地區,廣東以及天津、山東、湖南、湖北、福建、四川、東北三省與前輩水彩畫家的影響、帶動是密不可分的。90年代以后各地又出現了一批年輕的學術帶頭人,如:湖北的劉壽祥;山東的陶世虎;吉林的高殿才;廣東的黃增炎、葉獻民;黑龍江的趙云龍;北京的蔣智南;遼寧的白崇祿、黃亞奇、高志華;浙江的周剛、蔣躍;江西的劉昌明;廣西的蔡道東;重慶的劉明明、汪業強;上海的王洪、平龍、劉亞平;深圳的張小剛(原在湖南)等。
他們在繼承前輩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借鑒和吸收中外水彩畫的創作經驗和技法,吸收姊妹藝術,并融會到自己的水彩畫創作中,使水彩畫的面貌大為改觀,更上一層樓。
中國水彩人物畫,一直是我國水彩畫中的一個弱項,我們的前輩也沒能留下寶貴的人物畫創作經驗和出色的作品,我們只能從月份牌、年畫中看到一點水彩人物的影子。五、六十年代也曾有人嘗試水彩人物畫的寫生和創作,未能形成氣候。直到80年代以后,才出現了一批有志改變中國水彩畫小品面貌的畫家;如:黃鐵山、陳秀娥、關維興等,開始探索水彩人物畫創作,并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作品,如:“金色伴晚秋”、“昔日農奴”、“老農”、“兒時的歌”等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關維興憑借自己扎實的素描基礎和油畫功底,從80年代開始轉向水彩人物畫的探索,一直勤奮耕耘20年。他豐富的軍旅生活經歷,邊疆少數民族多彩的生活風情和動人的形象,為關維興提供了迷人的創作素材。1998年10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了“關維興水彩人物畫展”轟動了京城美術界,并引起中外人士的重視,使我國的水彩人物畫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向水彩人物畫禁區邁出了可喜的一步。這帶動了一批專攻水彩人物畫創作的年輕人,其中有:廣東的業獻民、李凱煌,浙江的周剛、林紹靈、蔣躍,天津的陳九如,上海的王洪,湖北的陳國慶,山東的王紹波等人。
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奮斗,在“第九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展”水彩畫作為一個獨立畫種,于1999年9月28日在南京美術館隆重展出。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水彩畫展中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一次。展出作品500件,尺寸空前,最大畫面尺寸1 8米以上,畫框之豪華,展出效果與參觀人數均系空前,這是對我國水彩畫發展20年來一次總體性的大檢閱。在此之后于廣州舉辦的“第五屆全國水彩畫展”,在上海舉辦的“第六屆全國水彩畫展”以及2004年在汕頭舉辦的“第十屆全國美展水彩(粉)畫展”再次確立了水彩畫的獨立地位。成為我國的大畫種之一。我們已取得了可觀的成績,但與其他兄弟畫種相比較仍有明顯的差距,我們必須冷靜下來進行認真的思考。
目前在水彩畫中,某些作品是對生活的臨摹,而不是藝術家從現實感受中加以提煉的結果,因而缺乏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技術表現上缺乏藝術處理,只會死扣硬磨缺少靈氣。中國畫創作中的“寫意”二字是非常具有辯證關系的,“寫”就是對照生活中的人與物加以真實的寫照,是非常“具象”的,“意”就是藝術家通過生活中的感受對人與物加以藝術上的加工、提煉,并用生動、概括乃至抽象的語言表達出來,它是內容與技法的巧妙結合,而我們的某些作品只局限在“寫”上而缺乏對“意”的加工。這使得某些作品只是彩色照片的復制,缺乏感染力,長期下去將導至創作上的僵化。
重“意”才能發揮個人的創作精神,增強作品的藝術含量,畫出水彩畫的靈氣。真正形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新格局。重“意”就要加強水彩畫家的全面藝術修養,也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畫外功”。
水彩這個畫種之所以被人喜愛,就如主婦逛早市,對新鮮蔬菜、水果、鮮花那樣,既水靈又新鮮的感受。這就要求水彩畫必須要有“水”與“色”這兩種含義,缺一不可。
可是我們的某些作品雖也輕松、飄灑、有水淋淋的感覺,但一片蒼白缺乏質感和量感,更無色彩可言。有些作品濃墨扎染,一片灰暗、更無形象的色彩可言。
有的作品雖五彩繽紛、鮮艷奪目,但缺乏形體塑造(指具象作品)好似一堆脫骨的五花肉。有的作品雖刻畫細膩深入,如同畫素描而顯得缺乏色彩效果。以上情況都是當前水彩畫創作中存在的問題,需要很好的解決。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