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坦培拉以中國氣質的畫家——讀著名旅法畫家孫路坦培拉畫作有感

孫路作品 戲曲人物系列-《青衣》2004年 布上綜合材料 80×65cm
坦培拉是歐洲古老而優秀的繪畫材料,是一種有別于油畫的直接畫法,坦培拉的多層透明罩染、使畫面層影疊色,形面豐富渾厚的深度空間和瞬息萬變的奇妙幻覺,它的色質柔和,鮮明、滋潤、光彩歷經千年不變。在近期文心齋的一次畫展上,筆者從她那極富東方詩意的畫面中,覺察出孫路女士對坦培拉近乎完美的演繹,色彩的豐富與構成的多變,反映了既現代又國際化的視覺傳達。它所展示的有如抒情詩般的畫面透出一種東方神思,那分明就是一種悠悠歲月中不變的民族文化本質,分明就是一種在人類文明變革中價值失落時春華秋實的回歸。她好比我們的國粹、凈下心來 ,越品其味就越悠遠綿長。
孫路女士自幼酷愛繪畫,并深受家庭藝術的熏陶,在父親的教誨下,深入研究學習繪畫基礎知識及傳統文化知識,循序漸進地學習以及良好的環境使她后來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舞臺美術系,后又到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進修,系統學習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與理論,她從西方現代藝術的點、線、面構成,色彩構成,坦培拉構成以及對比,重復與變異構成等形式構成理念之中汲其為我所用的繪畫元素來服務于自己的藝術創造。孫路女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法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工筆重彩協會會員。中國歌舞團舞臺美術設計師。
在法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期間,她將自己的主要精力放在基本功的訓練與坦培拉繪畫技法的鉆研上,尤其上古典主義大師的作品讓他著迷。潛心研究古典大師的作品,以尋找適合自己的風格和語言,換句話說,她從一開始就開始思考自己未來的藝術方向。除了研究喬托、安吉利柯,波提切利等古典大師的作品外,她還認真研究了文藝復興時期的諸多作品,此外她將自己的目光轉向古典油畫,非古典主義畫家,安德魯、懷斯、馬爾蒂斯,柯爾維爾、凡高等大師均給她以極大的啟發。坦培拉技法材料的持續、沉穩、速干、細膩的藝術特色將孫路帶入一種向往已久的寧靜、平和淡泊的創作意境,這對她具有非常神奇的吸引力。在一種持續不斷、反復經營、層層罩染、頗似編織的繪畫工程中,孫路沉浸于對一種西方古典傳統繪畫技法和材料的駕馭。時常還會體驗到一種寧靜致遠、柳暗花明的藝術創作狀態。在一種疏離浮躁的藝術境遇種,使作者逐漸感受到一種擺脫了現實的無奈與桎梏之后內心所獲得的平衡。畫面中凝煉的神思包含著人性的真善美,東方氣質的視覺語言給人以審美期待的滿足感。全新的視覺以及得天獨厚的學習環境,使藝術家將以往多年的油畫技巧基礎作深入的回頭與思考,孫路進一步對油畫史,圣像畫,文藝復興時期的經典遺產進行研究,這些學習與不斷積累與成果,體現在她畢業后的創作上,即從加大視覺張力與心理強度,打破東西方藝術審美上的壁壘,探索中國傳統文化在以坦培拉與綜合材料上的兼容性及表現力的可能性,這為她后來藝術風格轉變之有根性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同時也奠定了她為坦培拉技法在百年中國油畫史這個時間坐標上的有機延續性。
立足于東西方文化,從坦培拉藝術語言的本土化入手,孫路女士經過近30年的藝術探索,已經站到了當代中國藝術的前沿,無論從從培拉油畫的本土化角度Ȁի是從綜合材料繪畫的角度來看,她都非值得我們注意的一位藝術家。他的近年來悉心研究以坦培拉技法創作而成的《新娘系列》、《尋夢系列》、《青衣系列》在不同程度上讓我們多了一些對中國油畫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加大了中國油畫國際化變革的力度,另外一層面講,孫路女士對坦培拉的技法在中國的普及以及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傳統經典的創造性借鑒,提供了有益的啟示,那就是在國際化的藝術語言不斷交流對話創新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突顯地域性民族文化與精神使之在世界性文化交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與獨特性。無穎孫路近年來所走過的藝術道路正是由具象到抽象、由材料試驗進入文化反思,直探人的生存環境與心靈悸動的艱難藝途。這條子道路上已經有了許多先驅獲得了相當的成功,孫路女士作為一名油畫大家的女兒,作為一名有著深厚積淀的旅法畫家,在當代國際藝術潮流中并不屬于光耀四方的明星人物,她走的是一條探索的執著之路。唯有此,才能少受外界的干擾,靜心求索,我們期待著孫路女士在這條子無聲的道路一如繼往地開拓新的境界。
觀孫路女士的畫作給我的印象就是他始終有一顆中國心,她把中國東方文化原創的藝術形式,最原生的民族、民間藝術與地方現代藝術形式,以跨文化的視野,在感情的熔爐中冶煉、熔鑄,創生出孫路的藝術風貌與形態,因而她的坦培拉繪畫創造天然地具有本土文化的藝術精神與中國氣質,又內蘊著西方現代藝術的意緒,就藝術精神而言是跨文化的融會,就形式語言而言是中西的會通,從形態學的視角 來看是本方的本土化,治著歐洲古典源頭,以坦培拉為支點向著現代的藝術星空發展,她的藝術基因此是民間的,傳統的,但又不是停滯的、重復的,有全球化時代新因子的融入,又有某種質的飛躍。董希文早在1956年全國油畫教學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油畫是否能發揚我們民族藝術特色,實質上首先要問一個畫家他的血液里是否有自己民族的藝術因素在內。從更高的層面來說,是不是更多地去考慮,中國人民對于藝術的的欣賞習慣和喜愛的深度的問題”。而我們在她的藝術創作中,看到了她以赤子之心在體察世界、中國文化,她善于運用那些富有東方情調的傳統意味和經典圖式,對傳統畫論“境生象外”的融會貫通使其營造的形式結構中有獨特的魅力。如《眾魁佳妹》中戲劇中的眾神從空飄來,戲劇中的人物似有人間演化,戲劇中的臉譜似入地獄模擬,天上地下匯入人間。從跨越時空的中華古老的戲劇中透視中國戲劇藝術的神韻。與《眾魁佳妹》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青衣》則以夸張的頭飾組合,鮮明的色彩對比,神奇的肌理效果,使畫面的坦培拉的多層透明罩染,層影疊色,豐富渾厚的深度空間和瞬息萬變的奇妙的幻覺,而《新娘系列》又不同于諸多寫實敘事手法刻畫新娘揭開蓋頭瞬間的情節。那種在東方——傳統中國——民間發性相關聯的視界中利用蠟燭、燈籠等媒介及新娘蓋頭號拼合成“井”字的對稱結構,象征中國式新娘的穩重和傳統禮儀。這些作品都城不同程度地和諧地利用了中國傳統文化資源。《青品玉色》、《東方墨蘭圖》、《尋夢系列》、《卉香門影》等作品中巧妙地以異質同構的手法傳達了東方中國的文化特質與民族精神。
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給了孫路藝術創作的靈感,她以孫慈溪、張重慶、戴海英、靳尚誼等先輩開創的道路,以自己的個性才情,以其赤子心胸,廣約博取,創造出不同于乃師的具有自家風格的以坦掊拉技法為主的當代繪畫體系。在探索未知的藝路上,她是孤寂的,因為執著,而需要百折不回的勇氣與毅力,在當代畫壇還存在有千有一面,一窩蜂式的創作的生態現實里,孫路選擇了特立獨行,以拓荒的精神踐行著自己的藝術信念,雖然困難重重,但這正是我們民族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復興中國文化的需要、創造21世紀現代新文化的需要。我祝孫路女士創造出更好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