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畫家45年的寫生足跡
屯溪會議期間,安徽省美協組織安排會議代表參觀了當時尚未對外開放的宏村和西遞村,明清古村落,典型的徽派民居,引起我強烈的興趣。抽空趕畫了幾幅速寫。
1986年4月,我受天津美院美術教育系主任王雙成教授的邀請,帶水彩班畢業創作。到河北易縣狼牙山區體驗生活寫生,全班20余學生分住在群眾家里。由生產隊安排一名炊事員為大家做飯。狼牙山五壯士英勇戰斗過的地方。帶同學們爬上了狼牙山的頂峰——棋盤砣。4月中旬山區剛剛露出新綠,樹木才開始發芽裸露的樹干結構清晰疏密有序,是鍛煉寫生的極好機會。山村的建筑高低層次富于變化。為構圖、造型、線條的運用,黑、白、灰的巧妙安排,提供了理想的寫生的條件。只要同學們勤奮努力每個人都會畫出一批好作品。經過 半個月的體驗我們走遍了周圍的村莊,同學們畫了大量的水彩和速寫。太行山村的寫生為我后來的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
1987年6月下旬,赴廣東湛江、海南考察版畫創作和組織稿件。6月下旬雷洲半島和海南島已是非常炎熱的高溫天氣,帶著大草帽在強烈的陽光下寫生,裸露的皮膚很快就曬紅、曬脫皮。潮濕、悶熱的天氣全身都起了痱子。別具特色的海南風情還是深深地吸引了我,堅持畫了數幅速寫。
1987年9月,赴新疆伊犁考察伊犁版畫創作,并到察布查爾天山牧場林區寫生。山泉、小溪、筆直的杉樹,遠處的雪山,白云構成一幅幅美妙的圖畫,真是人間仙境。
1987年12月,赴江西宜春考察版畫創作。宜春古稱袁州,位于江西西部,舊城的老建筑尚存。北大門城門洞還在,城樓已改為民宅。我站在城中的鼓樓上,俯視宜春的老街道,小商鋪、行人、板車川流不息,仿佛回到30年代。
宜春周邊的幾個縣鎮,當時也保存了一部分老建筑,如萬載縣城的吊腳樓,珠潭鎮上的石板路小街巷,河邊上的吊腳樓都頗具特色。支撐吊腳樓的立柱不是直插水中,而是斜立于墻基上。如長江和漢江巖壁上修筑的棧道。在陽光下黑、白對比非常響亮。畫出的速寫具有很強立體感。
1988年8月,應日本東京都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之邀,赴東京出席《中國現代版畫展》開幕活動。抽空在所居旅館附近畫日本街巷民居數幅。東京的土地奇缺,市民的居所大都為私宅,所占面積都不很大。居民利用僅有的空間種植花草,所有小巷都很干凈整潔,擺滿綠草、鮮花。
1988年9月,應蘇州刺繡研究所之邀前去講學,并到周莊寫生。由于安排較緊,只畫幾幅速寫。
1989年4月,應日本日中藝術交流中心邀請,偕夫人赴日本神戶、大阪、京都、東京舉辦個人水彩畫展。在日本友人的陪同下,曾赴兵庫縣農村,以及神戶、大阪、東京街巷寫生數幅。如神戶市的異人街,過去是西方人居住的地區,建筑風格各異。依山勢而建,高低錯落匯集了歐洲各國別墅建筑特色。有些街巷狹窄只能步行,有的靠臺階攀登。
日本農村大都是分散居住,在自己僅有的幾畝土地旁建有私宅,均為日本的傳統建筑。各戶只少一輛小型客、貨運輸車,以便運送自己的產品出售。道路狹窄只能容一輛車通過,道路質量保持很好。在日本農村才能體會到,如何做到土地的合理使用,如何做到精耕細作,土地是日本農民的生命線。
1989年7月,應河北淶水“土坷啦”版畫創作群體之邀赴淶水采訪。并去野山坡、百里峽寫生。
1989年10月,赴常州出席江蘇版畫家魏華幫、石板版畫創作研討會。會余在常州古運河畔寫生。當時運河兩岸還存有未被拆除的舊建筑,黑瓦白墻高低錯落的木板樓,沿河小巷極富生活氣息,運河上的船只川流不息,水中倒影變化無窮。使我激動萬分,當天就畫了數幅寫生。這些作品已成為歷史的寫照。
1989年12月,赴江西宜春出席全國版畫群體創作研討會。會后赴宜春地區潭山農村寫生,當地群眾有悠久的歷史傳統愛護樹木,村舍附近到處都是生長百年以上的古樹。樹多、鳥多、古民居多,由于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民風相當樸實。
1990年8月,應邀赴安徽銅陵考察版畫創作活動,并赴九華山寫生。
1992年4月,應邀赴新加坡大會堂舉辦個人郵票設計及美術作品展。余暇在新加坡寫生,牛車水老街區,是新加坡最早的商業區,街道兩側的舊建筑,頗似我國廣東、海南的舊街區,有似曾相識的感覺。新加坡以馬來人、華人、印度居民為主。
1992年8月,應邀再次訪日。此次訪日首次從天津塘沽港乘海輪東渡日本神戶港,體驗海上生活24小時。船上設施如同一個大型旅館,應有盡有,干凈、整潔。行至韓國濟州島海域,突起風暴,船身開始搖擺。身體有些不適,略有嘔吐感。這時我來到船的甲板上,眼望天空、白云。坐在甲板的背陰處欣賞海浪,分散暈船的注意力。船進入日本海后風浪減少,船身趨于平穩。經下關進入瀨戶內海,一切都非常正常了。這里已是日本的海域,海鷗掠船而過。可以見到大小不一的船舶在海上航行,又經數個小時后,到達神戶港。
由神戶乘新干線鐵路,由南向北穿過整個日本中部。由經濟最發達人口最集中的神戶、大阪、名古屋、橫濱、東京到仙臺。整個鐵路沿線城市幾乎聯結在一起。越往北鐵路兩側略感輕松,見到農田、村落,到達日本北部海港青森時,已感到與阪神、東京地區有了天壤之別。8月的日本是非常炎熱的,而北部的青森市卻涼爽了許多,建筑物也多是低層樓房。在青森市出席了由日本著名老版畫家佐藤米次郎主持的日本青森市文化藝術界懇談會,并受到日本友人的熱情接待,安排住在青森郊外的別墅里。周圍是樹林和農田,別墅周邊是主人自種的蔬菜和果樹。有青椒、茄子、豆角、白菜等。看起來主人很忙,這些蔬菜和草長在一起。
在青森停留兩日,便趕往日本最北部的海島——北海道的扎幌市,出席第24屆世界書票展的開幕活動。外國代表被安排在扎幌市國際活動中心居住,一座花園式樓房,一切服務自助,價格非常便宜,自己可以做飯、洗衣。扎幌市就更感輕松了,居民大都有自己的庭院,兩層小樓,街上行人也不多。北海道冬季漫長、寒冷,積雪深厚,取暖期長,這也是南部居民不愿到北方的重要原因。據我所知東京的居民冬季很少取暖,非常注意節省能源。取暖的費用對于一個普通家庭是一種昂貴的開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