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積極拓展新時期藝術經濟發展的前沿研究
基于新資源基礎上的經濟形態的獨特特點,那就是區別于傳統經濟系統與業態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要求以人為中心、資源化及資源的系統化、智能化、平臺化、融合化、生態化、經濟民主化等。新的經濟形態是基于新需求、新基礎設施建構、新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不斷生發,而形成的新經濟發展狀態與趨勢。
——西沐
積極拓展新時期藝術經濟發展的前沿研究
西沐
新經濟是新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舉措與戰略亮點。發展新經濟是加快中國經濟轉型升級、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推動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2016年,李克強總理首次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發展“新經濟”。新經濟已逐漸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對經濟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對經濟增長貢獻越來越大。同時,新經濟也對傳統監管方式、傳統產業及其形態帶來挑戰,可能使傳統產業發展的慣性成為新經濟發展的瓶頸,因此,需要我們從頂層設計、監管者以及傳統產業部門、傳統產業形態等方面不斷做出調整,用新思維、新理念來發展新經濟、推進新經濟。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指出,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深刻變革、對外開放日益擴大、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快速發展,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迫切需要深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了國際層面的重要戰略,在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的同時,文化新經濟快速興起并不斷發展。這個時候,文化新經濟自然而然地成為了新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最為活躍、最為鮮活的戰略亮點。在文化新經濟發展過程中,藝術市場及藝術產業的快速發展,迅速拉動了藝術經濟的不斷崛起,成為了文化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靚麗風景線。
藝術經濟是新時期我國文化新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深化對藝術經濟發展的背景、發展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重大專題的認識,不斷把握藝術經濟對新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影響,從戰略層面掌控藝術經濟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進一步助力新時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推動藝術經濟對適應新時期新經濟、把握新經濟、引領新常態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藝術經濟是一個新的經濟形態
當下我們提到的新經濟,其實有三個方面的理解:一是要轉變發展方式,改變過度依賴高資源消耗、高污染所帶來的外延式的發展方式,走依靠科技進步、集約式的內涵發展之路;二是尋找新的發展領域;三是發現新的資源。關于第一個方面,大家都已經形成共識,無需贅言。而當下,我們更多地是在探討第二個方面,即我們現在提出的“新經濟”,既與信息技術革命有關,又包括在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取得重大突破的情況下發展起來的新經濟形態。21世紀的新經濟是以新一輪科技和工業革命為依托,以信息技術和智能制造為代表,以網絡經濟、生物經濟、綠色低碳經濟等為重點,多項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及其交叉融合產生的新型經濟形態。我國目前的新經濟本質上是知識經濟、數字經濟和分享經濟,它以新技術為基礎,以新主體為支撐,以新產業為引擎,以新業態為亮點,以新模式為重點,以互聯網為平臺,交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孕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共同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共同保持經濟持續穩定增長。在經濟民主化時代,人的角色從被動的生產者或消費者轉向主動的產消者,每個人都自覺地參與到價值共同創造中去,人們對何時、何地、如何生產與消費有了更大自主權,使人得以擺脫社會化大生產中機器的束縛,重歸最本質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邏輯。至于對新經濟理解的第三個方面,卻很少涉及,但這是我們認為新經濟最為核心的戰略板塊。那么如何理解通過發現新的資源而形成新經濟形態呢?
首先,基于新資源的新經濟是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之所以這么強調,是因為新資源的特性是與以往我們接觸到的傳統資源完全不同的資源形態與特質,無論是文化資源還是數字資源,他們的重要特質非常不同,如非標性、復用性、價值的發現性、需求的個性、環境的友好性等,新資源的這種特質,決定了基于新資源基礎上的經濟形態的獨特特點,那就是區別于傳統經濟系統與業態的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它要求以人為中心、資源化及資源的系統化、智能化、平臺化、融合化、生態化、經濟民主化等。新的經濟形態是基于新需求、新基礎設施建構、新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的不斷生發,而形成的新經濟發展狀態與趨勢。
其次,新經濟是新時期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亮點。新經濟包括由于新的資源形態的變化而產生的新的經濟領域及由于新的資源形態的變化而推動的經濟發展方式的變化與轉型。在新時期面臨著消費環境、新的基礎設施、新的資源稟賦、新的生產環境和新的消費需求等,要求不斷調適與改變發展的方式,不僅僅是生產方式,而且生產的內容、生產的組織、生產的目標等等都需要改變。
第三,新經濟時代要重視文化新經濟的發展帶動作用。新經濟已逐步成為引領和示范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文化新經濟的發展正在成為新經濟發展的示范與帶動的重要業態。

二、藝術經濟是中國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新動能
隨著新時期發展,國家經濟實力在世界范圍內的強大,提高國家文化發展軟實力已是國家發展、民族復興的重要前提。2020年11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文化建設做出頂層設計和規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一,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展現出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新格局和新視野。在中國文化事業發展前景不斷廣闊的時代背景下,開展具有前沿性、學術性、戰略性價值高度的藝術經濟研究是新時期賦予的使命和發展機遇。
邁入新時期,中國藝術經濟不斷創新發展生發,已經形成了藝術商業、藝術市場、藝術產業、藝術金融、藝術科技等發展的五大格局,不斷推動與形成了全新的藝術產業業態,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社會需求越來越多,藝術經濟理論與前沿實踐需要不斷創新探索。然而,目前關于中國特色藝術經濟領域的戰略研究和理論體系研究方面存在缺失,亟需要探索創新出一套既系統深入又科學全面的中國特色藝術經濟理論體系,指導中國藝術市場發展,服務國家文化事業,新時期中國特色藝術經濟理論體系創新與實踐的進一步深入探索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推動產生的。
當前,結合世界和中國經濟走勢,聯系國內文化藝術事業的發展現實,中國藝術品市場隨著規模、結構及業態的不斷發展,其系統要素不斷增加,系統效應不斷增強,影響其發展的因素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需要強大的研究交叉協作和精準破題,深入探索適應新時期中國特色藝術經濟理論體系構建與發展的科學路徑。這也預示著中國藝術經濟的發展進入了新的時期。
首先,藝術經濟是文化新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為活躍、最為鮮活的一個創新發展領域。特別是在文化新經濟的快速發展過程中,如何基于新的發展平臺,發掘與融合本土文化資源,加快新經濟戰略發展格局的建構,就成為一個重要的戰略課題。尤其是基于數字化的新基礎設施不斷孵化與發展的新的業態,使得文化數字資產成為運營發展的核心要素。如何面對國內文化消費的巨大市場需求,立足國內大循環、暢通國內國際雙循環,基于綜合服務平臺,圍繞文化數字資產來建構相應的藝術經濟新形態,就是一個重要的戰略選擇。
其次,要重視研究數字產業形態下文化資源融合發展的大背景。新時期文化資源的融合發展,要關注四大關系、五大問題、一個新形態。四大關系即統籌國際、國內市場,形成雙循環,建構新的市場競爭形態與發展格局;建構系統資源的新形態,處理好資源融合關系;推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處理好轉化與發展的關系;以機制創新帶動制度創新,以制度創新促進體制與體系變革,處理好機制與體制關系。五大問題即全球化視野與本土化利益問題、國際化能力平臺搭建問題、國際化產業生態建構問題、新業態融合發展、數字化轉型問題等。一個新形態即在文化資源系統化、數字化條件下,基于新基礎設施的數字化場景來建構文化新經濟形態。
第三,藝術經濟是新的經濟形態。它既是一個新興的學科群,也是市場要素聚合與產業集群化的基本進程的呈現。它包括圍繞藝術商業、藝術市場、藝術產業、藝術金融、藝術科技等五大格局形成的新發展領域。
第四,第四,藝術經濟有自己的獨特發展邏輯與內在規律。藝術經濟作為一個獨立的新經濟形態,其發展的內在邏輯與規律不僅僅表現在學科研究上,也反映在其進化發展,包括市場與產業的生發與聚合過程中。
第五,第五,藝術經濟有自己的市場主體、結構與體系。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藝術經濟有自己特有的系統體系,它不僅包含系統主體、結構與體系,而且還有其獨特的發展與治理機制,這更多地表現在市場與產業不斷發展的過程中。

三、藝術經濟新時期的研究重點與突出熱點
藝術經濟的發展是在我國文化產業即將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發展的大背景下展開的,是我國文化產業與文化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在我國面對消費結構快速轉型及文化藝術消費迅速崛起的重要時期,藝術經濟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與現實意義。藝術經濟的發展是我國文化新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事件與節點,是我國文化新經濟正式進入學界及業界關注與研究探索的標志性事件,必將在中國文化新經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留下重要的一筆。
研究與發展藝術經濟至少應該重視四個層面的發展:一是藝術生態本身的發展變化,它是藝術經濟發展創新的源頭;二是藝術經濟業態結構及其業態創新發展的趨勢,這是藝術經濟發展的根本與本體;三是藝術經濟發展的產業支撐服務體系與基礎,特別是文化產業、文化市場,藝術品及其資源的系統化、資產化、金融化、證券化(大眾化)發展過程中的支撐服務體系的建設,如確權、鑒定、估值、鑒證備案、集保、物流等業態創新發展的支撐;四是基于法律法規與政策建設的環境優化與培育。為此,我們認為,對藝術經濟這個新業態的發展,一是要強調建構,為新業態提供創新發展的更大空間與支撐;二是要培育,新的業態的發展,雖然具有很強的活力,但是它還需要一個發掘需求、適應需求、滿足需求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有支持培育的力量;三是監管,特別是合規合法,是藝術經濟壯大及持續發展的根本與前提。
在藝術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應該重視:
第一,藝術經濟的發展,必須要夯實產業基礎,特別是文化產業、文化市場、藝術市場與藝術產業的發展。
第二,藝術經濟的發展,必須以需求為主線,以消費者為核心,在新的消費理念與環境下,創新發掘消費理念、消費需求及消費服務的平臺、方法與手段,推動更好地滿足消費需求快速化、個性化發展的基本趨勢。
第三,要積極關注并促進藝術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動力機制建設,在宏觀層面要關注市場機制與互聯網機制的融合,關注國家意志與市場發展趨勢的融合。在具體發展的過程中,要花大力氣關注并推進科技與金融對藝術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第四,積極推動藝術經濟的規模及其結構的發展。一個新興的業態,不僅僅需要有一定產業規模的支撐,同時,也需要有健康的內在結構。對中國藝術經濟的發展來說,要積極發展藝術商業、藝術市場、藝術產業、藝術金融、藝術科技等業態的創新,不斷優化其內在的結構。
第五,藝術經濟的發展要積極做好融合發展。一方面要做好藝術經濟發展的生態,進一步推進藝術經濟由概念、形態、業態向產業生態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發揮藝術資源的價值優勢,積極做好跨界融合發展的戰略舉措,推動新業態的創新發展與傳統業態的升級。
第六,進一步完善提升法律法規在發展藝術經濟過程中的地位與作用。加快藝術經濟相關的修法立法進度;進一步提升法律對業態發展發育的建構能力;進一步完善提升法律法規對業態發展的服務能力。在發展藝術經濟的過程中,風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夠跟隨時代和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更新風險管控的理念與方式方法,不能適時根據行業發展的需求,快速構建與完善提升相應的法律法規體系。
第七,要重視藝術經濟發展的理論建設,建構中國藝術經濟理論體系,推動藝術經濟發展的實踐探索與人才培養體系建設。

(本文系根據《新時期中國藝術經濟前沿研究》一書前言刪節,本書將由西南財經大學出版社出版。)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