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沐:新時代文藝發展要努力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
文藝為什么人服務,這個問題在我們黨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是早有定論的一個問題:為人民服務,因為它解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了誰?依靠誰?在新時期,我們文藝的發展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文藝發展的時代性表現。而以人民為中心又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說辭,它至少有四個非常關鍵的視角,核心是在新時代如何堅持與落實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個根本宗旨。
——西沐
新時代文藝發展要努力落實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
西 沐
今天,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文聯第十一次、中國作協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新時期中國文藝實踐探索中的重要體現,是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的活的靈魂,既全面深入又具體,充分反應了我們黨與黨的總書記對文藝用心、用情、用功的博大情懷。
文藝為什么人服務,這個問題在我們黨的發展歷史過程中,是早有定論的一個問題:為人民服務,因為它解決了一個根本的問題:為了誰?依靠誰?在新時期,我們文藝的發展有一個基本的出發點,那就是以人民為中心,這是文藝發展的時代性表現。而以人民為中心又是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說辭,它至少有四個非常關鍵的視角,核心是在新時代如何堅持與落實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個根本宗旨。
第一個視角,是如何認識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生命線的問題。文藝是時代前行的號角,時代前行的腳步聲是一個時代文藝發展的回聲。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闡釋了社會主義文藝發展的一些重大問題及對新時期文藝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希望,其中,有一條主線意義非常重大,即人民性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生命線,是黨領導社會主義文藝工作的基本核心。在新時期,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就是要把文藝發展的不同歷史階段、社會主義文藝的內在規律、時代性及藝術家的成長等,統一到人民性這一核心上來。社會主義文藝人民性首先表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創作是社會主義文藝的根本宗旨。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源自人民、為了人民、屬于人民,是社會主義文藝最根本的立場和最鮮明的特征,也是社會主義文藝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其次,要以人民為主體,要有人民立場。第三,要歌頌、鼓舞、激勵人民。要為人民提供精神力量,提高審美觀、價值觀,建設美好生活。第四,人民需要經典,需要美育,需要號召,社會主義文藝需要高峰。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自覺地深入火熱的生活,融入人民群眾之中,不僅要感情相近、心靈相通,而且要勇于同呼吸共命運,只有這樣,才能激發斗志、才情與智慧,創造出無愧于黨的期望、無愧于歷史、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生活的時代精品,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貢獻力量,為人類的文明發展進行精神引領。
第二個視角,是如何認知以人民為中心的主體性問題。我們黨的文藝路線與文藝發展的根本是文藝為人民服務,從內容生產到服務形式再到傳播過程,都要堅持服務人民的基本導向;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特別強調,文藝無論從內容到形式再到傳播,不能脫離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與現實條件,特別是要堅持人民的首創精神與自我服務能力建設,最為關鍵的是要加強黨的領導,組織人民群眾按照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去建構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和追求建設自身的幸福生活。而不是站在一個不同的位置,尤其是居高臨下的位置,要給人民群眾提供文藝,要送文藝給人民群眾,我們強調,重要的是尊重與發揮人民群眾的自覺、自主的創造精神與自我服務的能力,即人民群眾以獨有的貼合自身生活環境、時代精神的方式方法娛樂、生活與發展的能力建設、自覺性與自主性建設,以完成自身的精神家園的建構。這幾年,黨中央國務院反復強調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大力發展民間藝術、非遺文化等,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例證。我國文藝的發展,在新時期既要睜眼看世界,也要學習傳統,但當下更需要強調向民間學習、向人民群眾學習這個取向,以尋找肥沃的土壤,發現鮮活的狀態。這第一個視角,是以人民為中心的一個重要認知基點。

第三個視角,就是在新的時代,如何堅持與落實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個基本的工作要求。首先,在新的時代,人民大眾的需求結構與消費結構已經走過了短缺經濟時代那種用大規模生產來滿足服務大規模需求的這樣一個基本的消費需求的格局,而不斷進入了一個精神需求不斷崛起的時代。在這個時候,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多樣態與個性化,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層次更加多樣化,維度更加豐富多元。并且,隨著新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信息大爆發與生產、獲取信息的廣泛度與便捷性的增加,更多的個性化的、多樣化的、多樣態的追求與需求被激發出來,在這個條件下,如何理解、把握、甄別與選擇人民群眾真正的有關文藝的需求,就是一個難題,更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時代課題。其次,隨著科技進步與新消費的不斷發展,人民群眾的消費文化與審美文化不斷建構與興起,特別是新的消費形態、新的消費內容、新的路徑及新的消費生態的不斷生發與建立,審美文化也在不斷的興起與發展,在這個大的環境下,如何組織、指導人民大眾的文藝創造能力、鑒賞能力與水平、文藝甄別與消費能力等的建立,自覺厚植中華文化精神與價值觀,自覺抵制不健康與外來的一些文化侵蝕,就成為了一個非常重大的課題。特別是在審美文化越來越都市化、時尚化、離散化、快餐化、便捷化及智能化等發展取向的條件下,這個問題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時代課題。三是隨著數字化潮流的發展,新基礎設施功能的完善,信息生產、傳播等方式已經在發生顛覆性的變革,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人民群眾參與信息生產、信息創造、信息傳播和文藝治理過程的平臺、路徑、方法、工具等越來越豐富多元,人民群眾越來越成為文藝創作、傳播、消費、服務與發展的重要的生力軍。特別是借助嶄新的文藝表達形式,將傳統與潮流完美結合,使中華文化藝術融入數字時代,把中國的優秀非遺文化、藝術作品及藝術家不斷大眾化、國際化。在這個新的時期,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一個宗旨,尊重人民群眾獨特的創造性,使文藝真正成為人民群眾的文藝,人民群眾成為文藝創新發展的主題,這個課題值得我們認真研究與實踐探索。
第四個視角,是文化建設要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特別是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產業的發展,首先要堅持公共文化服務要服務人民群眾的基本需要,這是公共服務的基點。雖然公共文化服務還承擔著文化藝術交流與互鑒的功能,但服務人民群眾是其基礎,因為,沒有人民群眾的廣泛與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互鑒就不可能內容鮮活。所以,不能漫無目的地脫離人民群眾需求去發展建設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與體系,更不能忽略人民群眾文藝需求的差異化去進行均等化的文藝公共服務能力建設。其次要研究探索依靠人民群眾的創造精神與創造能力,推動文化走出去。要積極探索傳統文化的現代表達,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通過現代設計等手段進行活化,成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時尚文化,融入社會、融入當代生活。特別要重視根植人民群眾的獨特創造的資源,利用消費機制、市場機制來創造、傳播藝術精神、藝術價值、藝術知識與社會美育,善于利用產品及全球產業鏈來推動文化藝術走出去,使人民群眾的文藝創造能力與消費能力成為文化藝術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三是蘊含在人民群眾中的文藝資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財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獨特的戰略資源。這種資源,不僅僅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更是一個民族賴以發展的物質財富,特別是在新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文化新經濟已經成為新經濟的戰略亮點,也是我國經濟社會轉型發展的新動能。所以,只有不斷建構環境完善發展的生態,激發人民群眾的創造力,并把人民群眾中的文藝創造力整合集成起來,才能真正形成文藝的發展,依靠并服務人民群眾這一蘊含著鮮活的、勃然的創造力的汪洋大海的局面,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藝術偉大復興的時代格局!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