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河洛文化、黃帝文化的概念、結構及體系思考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具有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雙重屬性。2019年9月,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列入重大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對新時代黃河治理進行了頂層設計,提出了五項目標任務,其中的“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黃河流域的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就要從黃河作為母親河的本質出發,統籌兼顧,各司其職,平行推進。
一、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的雙重屬性都需要“講清楚”。
四大流域開創了四大文明古國。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以其獨存至今的現象,具有特殊的地位與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
要實現黃河保護與發展的進一步突破,首先要正確理解并運用黃河文化及其內在含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對中華文化的發展規律和文化的責任深刻認識,以及對中華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基礎上,提出四個“講清楚”,即“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于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從四大流域生發的文明古國來看,黃河發源自崇山峻嶺,東亞季風吹拂下的華夏大地,復雜多樣的自然環境不如其他流域那樣便于利用。因而黃河流域的先民必須創造下多種生態因子,發明更高超更復雜的利用自然條件的思想和技術。同時黃河先民在廣大地域開發的多元一體,又使得中華文化的發展不致因為某個區域的衰落而全體消亡。因此,中華古老文化的不曾中斷和持續發展就成為了客觀的必然。
從中華文化的起源來說黃河文化,以河南的裴里崗文化、賈湖文化為標志的農耕文化,加上同為黃河流域的甘肅大地灣文化等,黃河流域遍地文化星火、形成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往哪里去,中華文化從8000年到5000年(甘肅馬家窯文化、陜西藍田文化、河南仰韶文化、大河村文化、二里頭文化、山東龍山文化等)、再到今天,生生不息,一脈相承。
中華文化的主體是黃河文化,黃河文化的中心在中原地區的河洛文化圈內,河洛文化圈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中心。自夏朝至北宋的3000多年間,歷代王朝多在河洛文化圈內建都。最遲在漢代,人們就以黃河為宗,延續至今。《漢書·溝洫志》曰:“中國川源以百數,莫著于四瀆,而黃河為宗。”河洛文化圈的核心標識人文初祖黃帝,開創了華夏民族立起來的模式,開辟了華夏民族生存與發展五千年的道路,開創了世界獨一無二的、中華民族原生態的立場、觀點和方法。黃帝精神是中華民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邏輯起點和內生動力。
中華文化、黃河文化、河洛文化、黃帝文化,中華文化“四個講清楚”的層級、脈胳清晰,給“四個自信”提供了扎實的歷史文化自信和“培根鑄魂”的依據。
習近平總書記2015年11月3日在第二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期間會見外方代表的講話中飽含深情地說:“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中國有堅定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質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傳承基礎上的文化自信。”
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首先是要思想文化領先。黃河文化的地域性歷史文化標識很多,但是中華民族級的血脈根親的精神標識并不多。保護、傳承、弘揚黃河文化,要聚焦牽一發動全身的大王牌,舉旗亮相。這已不僅僅是所謂的地域文化了,這是中華民族中華根民族魂的培根鑄魂的大事情,講好黃河文化的歷史根基、人類高度、精神標識和時代價值,河洛不能缺位,黃帝不能缺席。
二、三才之道與中華文化主體結構
“天、地、人三才之道”是中國古代先人創造的偉大學說,甚至將“三才之道”作為“王天下之道”。
《易傳·系辭下》:“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易經·說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個源于中國智慧的學說,貫穿于中華民族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之中,牢固地培育了中華兒女與天地合一、與自然和諧的精神。中華民族與天地和諧相處的知識與智慧,對于今天人們的生態、世態、心態都得到同步平衡和諧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三才之道與中華文化主體結構對應的表述是:
黃河文化——天(宇宙孕育生靈)。
河洛文化——地(華夏文明中心聚集區)。
黃帝文化——人(中華文明核心原點)。
1、黃河文化——天道,宇宙孕育生靈。《荀子·天論》曰:“天有其時,地有其財,人有其治,是之謂能參。”又說“財非其類以養其類,夫是之謂天養。”《管子·形勢解》亦云:“天生四時,地生萬財,以養萬物而無取焉。”
“天道”黃河文化的形成期大體在公元前6000年,即距今約8000年前。以河南的裴里崗文化、賈湖文化為標志的農耕文化為代表。民以食為天,在農耕文化的遺存中表現得更加清晰。
這一時期的下半場進入到中國歷史上的五帝時代,即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以及海岱地區的太昊、少昊。據文獻記載,先民的族團主要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繁衍、生息、發展,創造了燦爛的黃河早期文明。這時的黃河文明處于大交融的形成時期,可以稱為邦國文明,也可以說是華夏文明的初級階段。
黃河文明的發展期是夏、商、周三代。這時的黃河文明主要凝聚在黃河中下游的大中原地區,大中原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中心。在大中原域內的河洛地區文化是黃河文明的核心。
2、河洛文化——地道,華夏文明中心聚集區。
“地道”河洛文化,是指起源于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河洛地區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在河洛文化圈內,不僅有豐富的五帝傳說和遺跡,而且還有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國都。黃河文明的興盛期是進入封建帝國文明的歷史階段,自秦漢開始直至北宋,一千多年來,河洛地區一直處于政治、經濟、文化的核心地位。
3、黃帝文化——人道,中華文明核心原點。
“人道”黃帝文化是一個大文化的概念,它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技術、文化藝術、風俗習慣和意識形態等。對后代影響最大的歸納起來是祖根文化、文化祖根和龍文化等多元一體幾個方面。包括了建立華夏大地各原始氏族部落笫一次大一統;建立了華夏民族最初的全域信仰,即以龍為圖騰;建立了華夏子孫延續了五千年的對家國的信仰;開創了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模式和文化生態。
“天地人三才具則霸王之業興”是中國古代政治家、謀略家治國理政的指導思想。我們今天重提三才之道,源于對傳統文化的知行合一。抓住了黃河文化、河洛文化、黃帝文化,也就抓住了天地人三才之道。這種自然生態與人文生態和諧發展的“中國智慧”,這種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中國榜樣”,是世界歷史文化發展的奇葩,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歷史文化的偉大貢獻。
文章的核心概括就是:一條黃河,兩個生態,三個層面,四個自信。
作者簡介:
黃海濤,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硯文化委員會副會長、原文化部東方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文博學院研究員,鄭州市東方翰典文化博物館館長。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