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抗戰史實與文學藝術完美的結合
真實的抗戰史實與文學藝術完美的結合
——評海內外知名作家孟憲明的新作《寂靜的群山》
霍清廉
(二零二五年九月二十日)
一、引言
高產多能、海內外著名作家孟憲明的大作不可勝數。論高產,他在近十年,幾乎每年有新作問世;論多能,他以寫兒童文學著稱,成為小讀者們心目中最親近的“孟爺爺”;論民俗文化研究,他撰寫并主編了大型民俗文化叢書五套,凡62部,國內外學者少有堪稱伯仲者;論史學,他主編出版過《中外十大科學家傳》共20部;論電影、電視劇創造,他的作品在國內外屢屢獲得大獎。
今天大家看到的就是他的新作《寂靜的群山》。小說敘事的時代背景,是1937年8月,日寇入侵中原。河南大學被迫離開本部開封,開啟了八年的流亡辦學史。先后在雞公山、鎮平、嵩縣、潭頭、荊紫關、寶雞、漢中等地辦學。八年抗戰,七次遷徙。創造出高等教育史上唯一一所堅持抗戰前線辦學的奇跡。其中,1939年5月開始嵩縣潭頭鎮辦學達五年。小說直接取材于1944年5月15日,日寇掃蕩潭頭鎮,制造了慘絕人寰的“潭頭慘案”。


《寂靜的群山》出版座談會現場
作者以飽蘸的情感與筆觸,耗時15年之久,先是寫成電影劇本,而后又以飽滿的激情,改寫成同名小說——《寂靜的群山》。小說經河南文藝出版社盛邀付梓,于今年金秋問世。我初讀了一遍,禁不住,想談點讀后感。
二、歷史信度與藝術高度的完美結合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留給讀者的啟迪是多角度、多層次的。正像一百個人眼里有一百個哈姆雷特一樣。在我的眼里,《寂靜的群山》是一部精準的“文人歷史小說”。
說“精準”。首先,小說敘事的歷史背景是真實的。抗戰時期的史實,是國史的一個部分,毋庸置疑。作者把它放在這個大背景下,牽涉 及到主人公活動范圍之外的事實陳述,是真實的。例如,日本鬼子在豫東血洗村莊,殺絕五百八十五口男女老幼,這種滅絕人性的事情,在當時非常之多。

長篇小說《寂靜的群山》作者孟憲明先生近照
其次,作者緊緊扣住河南大學在抗戰時期的歷史事實,尤其是緊扣在潭頭的五年辦學時期,教學科研的歷史事實,絲毫沒有夸大。小說中描寫河岳大學的教授們,無論文、理、醫、農的教授,都把教學和科研作為一個整體來推進。我特意核對了《河南大學校史》和《河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史》,小說中描寫的科研成果,非常真實。不同的是,小說用細節和人物的言行,等藝術形式來表達,而史書則以羅列科研成果名稱與數字來反映。舉例來說,小說中寫了理學院的霍超然教授,給廣大師生和村民做火電的科普講座,小說里寫了漂一場亮的戲。即便在今天的電子信息時代,讀起來仍然饒有興趣。考據《校史》,當年的理學院確有一位霍教授。1945年,霍教授的科研,已經涉足到“原子彈的物理原理”,并給全校師生開講座,“介紹原子彈的物理知識。”
此外,關于小說中描寫的一些具體細節,也可以在正史中對證一致。例如,劉貞先為了保持自身的貞潔不被日軍玷污,義無反顧地投井自盡。再例如,教授帶著學生在逃亡途中,遭遇上日本鬼子。經過用日語對話后,被日軍抓去做苦力。其中,有的師生不愿忍受日本兵的奴役,或跳進山溝,或跳下懸崖等,都是真實的事實。這些細節,在作者的筆下都得到了藝術的升華,讀起來催人淚下。

孟憲明先生新作《寂靜的群山》封面
說歷史小說。小說畢竟不是史書。它需要藝術的形式再現歷史。嚴格說《寂靜的群山》是文人歷史小說,即文化人寫的歷史小說。作者孟憲明先生,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根植在中原這片豐厚的文化土壤里。接受了規范的中國語言文學高等教育;河大畢業就當編輯;做過雜志編輯和教育音像出版社當總編輯;辭掉總編自謀職業當作家;后又被伯樂式河南文學院院長招募為文學院職業作家。他的小說文字洗練,內容脫俗;文化味道很足。例如,小說中寫到教授夫人親自做菜,為學生擺結婚宴,所做的菜肴,都是在譜的中原菜。其中一道菜是“醋熘白菜”。這樣寫,中原人看了直流口水,外地人會好奇,要找機會品嘗。頗具生活氣息。還有,師母請裁縫為結婚的青年男女各做一身衣服,其中的顏色搭配和款式,也非常符合時宜。再例如,文學教授到民間采風,給民間藝人帶了幾樣禮,一封蜜餞、一封大青果,其中的“封”,是農耕時期,中原人民饋贈禮品最典型的包裝。“封”為硬紙匣,黃紙包住;上面覆蓋一個紅標簽,木板印刷上黑字;最后用紙經子纏個十字架,提起來方便又好看。這些細節作者只用了一個“封”字。既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又再現了文化真實,給讀者留下了無限的想象空間。精準至極,實在令人稱頌。
此外,小說的藝術性還表現在語言藝術。《寂靜的群山》中的優美金句頗多。例如,形容超過一千公斤的荷蘭種牛,說“高壯的荷蘭種牛通體雪白,無一根雜毛,跟在‘雨后的天’后邊,像慢慢推動的一堆白云”,一下子就把牛的塊頭大、顏色純白定格了具象。而且,把深山區的空間和物象描繪得淋漓盡致,令人神往。像這種妙語,可謂俯拾皆是。
三、結語
我認為,真實,是歷史小說的精髓與靈魂;語言藝術呈現出了的俊美,是歷史小說的風韻,二者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才可以堪稱名著大作,才可以傳世。孟憲明先生的《寂靜的群山》做到了;期待時間和實踐,進一步驗證,指日可待。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