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子開花——寫在《程順和傳》出版之際

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 編
徐良文 執(zhí)筆
中國農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 出版
2023年歲尾,劉大同先生從揚州打來電話,告訴我程順和院士的傳記將由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出版,這是一件值得慶賀的事情。院士從事的是小麥育種專業(yè),他的傳記由中國農業(yè)科技出版社出版順理成章。我甚至設想,這本傳記出版后能成為全國農家書屋的入選作品,端上農民的精神餐桌。
說實話,這本書是我迄今所有出版的傳記作品中從采訪到出版時間最長的一部。大約是在2017年秋季,由省文聯(lián)副主席劉旭東先生推薦,托江蘇農科院領導的厚愛,約請我為程順和院士作傳。但不湊巧的是,接受任務后準備開始采訪時,卻得到院士早在當年4月份就因病住進了無錫人民醫(yī)院的消息,院士做的是雙肺移植手術,對養(yǎng)護要求極高,性命攸關,自然不方便接受采訪。但農科院領導希望早點出書,所以,那年的國慶節(jié),我和青年作家安然走進揚州農科所,開始了外圍的采訪。揚州農科所的領導非常支持,特意請劉大同先生協(xié)助,聯(lián)系程順和院士的同事、親屬、學生、知情人等,致使采訪進行的十分順利。
然而,外圍采訪結束后,院士因病情仍不方便接受采訪。直到2018年3月,院士從無錫回到揚州家中,病情基本穩(wěn)定,才得以采訪到院士本人。院士需要特別的護理,所以對他的采訪斷斷續(xù)續(xù)。對我們每次采訪提出的問題,院士總拿一個小本子或者紙條記在上面,然后再回答。有時他會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們便在一旁靜靜的期待,任憑他在舊時的歲月中翻找那段記憶。或許是長期從事科研形成的習慣,院士的回答總是那么條理清晰,邏輯嚴謹,思維并不因病情而受到影響,這讓我們從中感受到了院士內心的堅強和一個科學家嚴謹?shù)膽B(tài)度。

徐良文(左)程順和(右)
院士傳記的初稿是在2018年底完成的,在等待院士審閱期間,我撰寫的常州今創(chuàng)集團創(chuàng)始人俞金坤的傳記《金色乾坤》在2019年初春問世,因而我曾期待著院士的傳記能在2019年年內出版。沒想到一等就是5年。5年磨一劍,值得回味。
而今,這本傳記終于進入出版程序了,期間劉大同先生做了大量協(xié)調溝通工作。初稿完成后,與院士的聯(lián)系皆由他完成,不但協(xié)助院士完成對傳記的審讀,進行事實、文字校核等,還約請業(yè)內的相關人士召開座談會,進行專業(yè)審讀,以求精益求精。在此深表感謝。
要感謝的還有江蘇農科院的相關領導和汪恒英研究員,她對本書的出版給予了深切的關注和無私的幫助。
當然還要感謝青年作家安然,是她協(xié)助我做了大量深入細致的采訪工作,錄音、記錄、整理,收集相關專業(yè)資料,她甚至買了許多小麥育種的專業(yè)書籍進行專業(yè)知識的學習,防止說外行話。她的敬業(yè)精神,讓我深為感動。
在我坐下來靜心寫這篇后記的時候,想得最多的還是院士,他溫和的笑容總在我眼前浮現(xiàn)。為他作傳,雖是上面的布置,他也確實曾想就此機會總結一下自己一生的得失,就此理理思路,再從容前行。可天不隨人意,病魔在最不該出現(xiàn)的時候出現(xiàn)了,以致打斷了他科研的腳步。值得慶幸的是,院士康復良好,用時間書寫著生命的頑強,也在創(chuàng)造著生命的奇跡。我曾詢問院士近況,大同說,雖不再帶研究生了,但仍然關心著所里的小麥育種。
出版前,我又重讀了一遍這部院士的傳記,想不到竟被自己書寫的文字感動,這部傳記文字雖樸實無華,但從院士身上我卻感悟到人生的價值和意義,也領悟到大自然的遼闊和深邃。人類正是在同大自然的親近中,不斷地探索發(fā)現(xiàn)著大自然的規(guī)律,接受著大自然無私的饋贈,從而創(chuàng)造出人類更高級的文明形式,完成靈魂的升華和洗禮。人活著就要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熱。
此時,春天的腳步正輕輕向我們走近,江南的千里沃野充滿生機,麥苗正悄悄泛起綠光,側耳傾聽,我分明聽到了麥子開花的聲音。
寫于2024年1月30日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