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研究】馬瑞青:在欣賞中見到你自己 連載(一)
在美術研究中,關于美術欣賞的研究非常重要,它關系到美術作品、甚至整個美術活動的價值實現問題。美術欣賞領域有很多問題值得研究,欣賞活動中出現的差異現象即是其中之一:特定的美術作品經過欣賞者各自的眼光產生不同理解結果,并因之產生了彼此迥異的情感。

徐悲鴻《田橫五百士》
是什么左右著這一切?
我們都知道,美術欣賞活動的主客體為欣賞者和美術作品,其中以美術作品提供的視覺材料為客觀依據,但不可否認,這種活動本質上是欣賞者的主觀活動。故而從欣賞者的主觀條件入手分析欣賞差異就成了首要的選擇。我在分析過程中引入了“圖式”的概念,因為從圖式角度考察美術作品欣賞的差異問題,既便于對美術欣賞這種情感性極強的活動進行理性分析,又為我們提供了更為整體的分析方法。
欣賞者以既有圖式結構作用于美術作品,而差異產生于欣賞活動當中,因而,問題就轉化成了這種“圖式”結構是如何發生作用。通過對圖式的研究可以揭示出欣賞差異的生成機制。本文就是通過欣賞過程分析中的差異生成機制,考察圖式在差異形成中的作用,并對差異形成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希圖有助于對美術作品欣賞差異研究的深入。
本文是對美術欣賞差異問題的研究,同樣是看一幅畫,每個人進入的畫面細節各有不同,看到的整體反應也不一樣,有的人心有戚戚,激動無比,有的人無動于衷,淡淡略過,這是美術欣賞活動中最引人矚目的特征,在借鑒接受美學與認知心理學的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從欣賞主體圖式結構切入這個問題的研究,進行深入的欣賞者行為機制分析。

{法}米勒 《晚鐘》
通過分析發現,美術作品的欣賞過程其實就是欣賞差異展現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欣賞者的主體圖式結構的作用不但貫穿全過程、且影響著欣賞活動的每一環節,不同欣賞結果的產生正是不同欣賞者具有的圖式結構決定的。
欣賞差異內核就是欣賞者認知圖式的差異,但結構圖式并不是抽象的概念,是它的內在構成——知識單元與能力影響著效果的差異。欣賞活動中差異現象的出現正如一面“鏡”,客觀反映出欣賞者的知識能力狀況;通過欣賞活動以美術作品為一盞“燈”,使欣賞者有一個發展自己潛能的契機。
這,就是在美術欣賞中見到你自己的道理。
(未完待續)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