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天堂致敬梵·高”侯巍北京油畫藝術展在京隆重開幕

由《藝術市場》美術館主辦的“于天堂致敬梵·高”侯巍北京油畫藝術展,于2017年11月3日在《藝術市場》美術館盛大開幕。據悉,這是侯巍這位已于2006年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生平”第一次的個人展覽,這位已于天堂含笑的藝術家,將自己畢生對藝術的執著信仰,匯聚于80幅油畫精品之中,在完成對永恒的經典——梵·高致敬的同時,為公眾獻上一場中國油畫藝術的視覺盛宴。

開幕式現場
11月3日下午4時,首都文化界多方人士與媒體齊聚通惠河畔,共同見證了“于天堂致敬梵·高”侯巍北京油畫藝術展的開幕儀式。中國文化傳媒集團副總經理、《藝術市場》雜志社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代柳梅,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綜合材料藝委會副主任張元,以及中央美術學院材料繪畫語言創作研修班來自各地藝術學院、美協、畫院等30余位教授、一級美術師、講師、知名油畫家等在內的100余位各地嘉賓出席了開幕式。包括國學頻道、書畫頻道、鳳凰視頻、優酷視頻、網易視頻、搜狐視頻、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等多家視頻媒體,以及中國文化報、《文化月刊》等主流官方文化媒體所組成的龐大新聞報道團,對展覽進行了現場報道。

開幕式由《文化月刊》雜志副主編張天羽主持,在熱烈的氣氛中開啟。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綜合材料藝委會副主任張元,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特聘教師夏理斌,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知名青年油畫家仲清華,侯巍先生母親魏淑云先后登臺致辭。

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張元教授率先對侯魏展覽給予的高度評價,尤其是在藝術家身上涌現出的難能可貴的對創作堅韌不撥、對藝術持之以恒的“梵·高精神”,是對今天的當代藝術家,特別是對青年藝術家群體的榜樣激勵意義尤為重要。隨后張元教授對侯魏創作進行了簡要的學術梳理,對其不同時期的創作面貌進行了評述,充分肯定了侯魏創作的學術水準與藝術價值,并號召材料繪畫語言創作研修班的同學們通過觀摩展覽而學習到藝術家身上閃光之處。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夏理斌隨后代表當代青年藝術家為展覽致辭,再一次肯定侯魏創作價值同時,對其獨特的繪畫語言風貌進行了剖析,尤其是藝術家在不同時期對環境、自然、空間的思考以及對現實生活的關照,而在堅韌不撥精神的驅動下,藝術家以驚人的創作毅力將這些藝術思考與領悟澆筑到繪畫之中,而這種創作精神,恰恰是今天的青年藝術家應該學習的東西。

知名青年油畫家仲清華作為本次展覽策展人隨后為展覽做了學術評論,重點闡釋侯魏創作與梵·高繪畫之間的精神繼承關系。盡管侯巍的每一幅創作都是在描述著他所親近的自然和經歷的生活,但通過對大師藝術精神的繼承,他得以用符合自己所在時代的繪畫語言來描繪其所處時代的現實風貌,而這恰恰是我們在繼承與發展油畫藝術,尤其是將本土化情感以油畫語言表達時的關鍵。

最后,侯巍先生母親魏淑云女士登臺向為展覽辛勤付出的,向長久以來關注與關照侯巍創作的,向所有熱愛藝術、關心侯巍的各方朋友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魏淑云女士回顧了兒子40年的成長與創作經歷,這位堅定的藝術追求者、堅韌的創作夢想者的執著一生,一幕幕如同畫卷般在觀眾面前展開,讓很多觀眾熱淚盈眶的同時,也讓我們再一次走進侯巍,走進他的藝術人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產,以及他在天堂繼續著對自己藝術的執著。而后,展覽開幕式在學術的嚴謹、藝術的陶冶、緬懷的心情的氣氛中結束。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美協綜合材料藝委會副主任張元接受媒體采訪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員、知名青年油畫家仲清華接受媒體采訪

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教師、博士,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特聘教師夏理斌接受媒體采訪

《文化月刊》雜志副主編張天羽接受媒體采訪

展覽現場

觀眾參觀展覽

觀眾參觀展覽

侯巍,1966年3月生于西安,1987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1998年至2006年長期深入陜西秦嶺腹地太白、關山牧場、紫陽,以及江南水鄉紹興東浦等地,創作大量以鄉村與自然為題的畫作。2006年6月侯巍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40歲。2014年,侯巍作品《夕陽的光輝》參加首屆巴黎盧浮宮東西方美術年展,獲得組委會銀獎。在侯巍的藝術求索之路上,梵·高對其影響極深。在作品中侯巍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位藝術大師的摯愛甚至信仰,盡管侯巍的每一幅創作都是在描述著他所親近的自然和經歷的生活,但倘若我們就視覺藝術的傳達角度“狹隘”地觀察,侯巍的每一幅創作都是在致敬梵·高。梵·高成為了侯巍的繪畫的導師、生活的樣板、精神的領袖,更為重要的是,侯巍通過對大師藝術的繼承、對梵·高精神的領悟,真正在自己的作品中實現了藝術本質無差別的感染、觸動與共鳴,并開始認真地詮釋起他所處時代的風貌,這也許是這位英年早逝的藝術家留給我們的最真實的遺產。所以侯巍這位英年早逝的油畫家的藝術人生的真正閃光之處,并不只是對梵·高“承受著人世間最大孤獨享受著自我精神世界里最大富有”的人生軌跡,以生命完成追逐禮贊而引發的藝術情感上的共鳴,更重要的是,他們同樣在壓抑中展現出的無比的堅韌與力量,同樣于作品中注入的濃郁的情感與能量,同樣對藝術本質的傳達,最終完成對藝術精神無差別的感染、觸動與共鳴。所以,盡管侯巍同樣也英年早逝,卻同樣將內心的世界與活著的意志,澆鑄于畫中,展現給人間。而這,恰恰就是侯巍于天堂對藝術大師的,最崇高的致敬。
名家評論
中國寫實畫派代表人物 知名油畫家 冷軍:
強烈的顏色,急促、執扭而不失邏輯的筆觸所形成的類似凡高式的畫面⋯⋯這些映入觀者眼睛的繪畫是侯巍長久以來用生命去體驗和觸碰人生中那些堅韌性存在的方式和結果。也許你會有不適或者有些陌生與隔膜,那可能正是你所要去映證、去體會、去了解做為生命個體的最為本質的一種存在,這應該就是這位早逝藝術家給人們留下的最珍貴的東西。
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副主任、教授 郭潤文:
事實上,時代進程早已讓藝術品退去了原有的神秘面紗,尤其是藝術市場的繁榮與大眾審美水準的提高,藝術作品早已以常態的面貌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所以就油畫而言,無論后現代“抽象”還是超寫實“亂真”,在公眾面前都已然喪失了觀感上的新鮮,所以讓當侯巍以看似樸實無華的現實主義風貌出現在我們面前時,那種源自繪畫本身或者說藝術本質的傳達力,就被藝術家以扎實的功底和鮮明的色彩自然地呈現于畫布之上,而后直透觀者的內心,這恰恰是這位樸實的藝術家最打動人的部分。
中國油畫院學術委員會秘書長 常磊:
侯巍先生的作品給予我們一種比較獨特的感受。綜瞰之下,似乎有后印象主義藝術家梵·高的影子,某種意義上說,至少我們可以斷定他是鐘愛梵·高的,尤其在色彩和筆法方面。但他又有個人的感受,在畫面的控制上,比梵·高卻又節制和理性,抑或說更規范一些,這或許與學院的經歷有關系。但這絲毫不能掩飾他內在的激情,他的作品有一種張力的美,就是在激情和規范之間,在梵·高和學院之間。這種張力恰如其分地展示了他和他的藝術。
知名油畫家 李士進:
看到侯巍的畫馬上會聯想到梵·高。在他的作品中可以明顯感受到他對梵·高的深愛,梵·高是他作畫的導師,更是他精神的引領者。雖跨越時空,不曾謀面,但他把梵·高當成可以毫無顧忌地用作品傾訴的老朋友,他的每一幅畫都是在向梵·高致敬,也是在訴說著他所經歷的一切。苦難中也有些許的歡樂,壓抑中展現出堅韌、倔強和力量。他的繪畫注重書寫性,運用筆觸一遍又一遍,一層再一層反復地往他的作品中注入著情感和能量,向世人展示著自己的內心世界。從某種角度說他還活著,就活在自己的繪畫之中。
知名油畫家 袁正陽:
侯巍的繪畫語言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繪畫節奏感——筆觸的節奏、色彩的節奏、光影的節奏等等,這種對視覺潛移默化的升華成為連藝術家本人都難以表述的控制力是他成功關鍵,也是他最大的天賦之一。依仗著這種坐在畫布前就會自然發散開來的節奏感,讓侯巍在創作時可以在精神上脫離畫筆與畫布,像一位音樂家一樣演繹色彩與光影的音符,像導演一樣拍攝浪漫與真實的故事,而這種跨越創作介質的藝術表達,往往會更接近藝術共同的本質,所以他的作品才會更易于引起感染與共鳴。
展覽時間:2017年11月3日-10日
展覽地點:北京市朝陽區高碑店通惠河畔南街1109號《藝術市場》美術館
主辦單位:《藝術市場》美術館
策展人:仲清華
責任編輯:麥穗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