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巴塞爾藝術展紀實與思考

“塑料樹”讓廢棄塑料袋重新綻放美麗,同時也點燃了人們心中對環保的熱情

“OG-107風景”充滿視覺沖擊效果,包含了作者對社會的人文關懷
◆ 陸馳(女雕塑家·發自瑞士蘇黎世)
● 藝術熱點
誕生于上世紀70年代瑞士巴塞爾的“巴塞爾藝術展”歷經40年,拓展為每年分別在巴塞爾、邁阿密海灘和香港舉辦的全球頂級的現代藝術盛會。除展出著名藝術家的作品外,藝術展本著其特有的開放與前衛精神,為新晉藝術家帶來了展示先鋒藝術的平臺。
2015年的瑞士巴塞爾藝術節吸引了全球300多家藝廊參加,展覽始于6月18日,內容豐富、風格迥異的當代藝術作品為來自全球的藝術專業人士與愛好者提供了一場視覺盛宴。
● 盡管人們對當代藝術并不陌生,但本次巴塞爾藝術展許多作品所傳遞的前衛藝術思想和概念,無論在視覺還是精神層面都具有極大的沖擊力與挑戰性。
今年的主場展覽分為“無限”與畫廊展覽兩大部分。“無限”部分展覽是由策展人團隊精心挑選出的作品組合。在這部分展覽中幾乎難見傳統意義上的繪畫雕塑作品的蹤影,大型裝置藝術、互動藝術、多媒體藝術、行為與表演藝術成為展覽的主流。
“無限”展廳入口處就是裘里斯·馮·俾斯麥(Julius von Bismarck)令人炫目的行為藝術作品“自我中心體系”。藝術家在一個直徑約2.5米的飛速旋轉的圓盤上,固定了一張桌子和一個鋪在地上的“床”,象征一個自我為中心的“生活空間”。在每天8個小時的展覽中,他在飛速的自我旋轉中完成吃飯、睡覺、發郵件、接受媒體采訪等日常工作與生活。在現實都市生活中,大多數人又何嘗不是在一個個無形飛轉的自我中心體系中生存著呢?
有關社會與人文關懷的作品是巴塞爾藝術展不可或缺的部分。“OG-107風景”是赫克特·澤莫若(Hector Zamora)2012年的作品。這件裝置作品在本次展覽中所帶來的視覺沖擊力相當令人震撼。十來個被美軍昵稱為“水母”的巨大綠色降落傘被地面相應的橙色鼓風機高高吹起,在展廳十幾米的上空舞動,籠罩在觀眾的頭頂上。半透明的暗綠色綢布在風中躁動不安地跳動,像烏云般遮蔽了燈光。這件作品將現實空間與超現實主義的荒誕不經混合起來,讓身處空間的觀者重新審視某一特定場景的特征。
● 對民族、地域文化的強調使巴塞爾藝術展體現出其特有的文化多元性。巴塞爾藝術展的力量在于幫助人們跳出封閉的思維方式,感受藝術的自由創造力與創造的精神。
馬哈·穆翰(Maha Malluh)用從他的祖國沙特阿拉伯各地的跳蚤市場上搜羅來的上百個大小不一的鋁鍋組成了題為“從《懸詩集》中來的食物(《懸詩集》是紀錄阿拉伯文化與傳說的著名史詩)”。這些曾在不同的阿拉伯帳篷內被用來烹煮食物的鍋被整齊地懸掛在墻上,用飽經滄桑、形態各異的鍋底面對觀眾。
作者說:“我十分感興趣于我本土的視覺文化以及全球化對其的巨大影響。這些鍋來自阿拉伯各地,有的能一次煮下三頭駱駝。對阿拉伯人而言,伴隨食物的不但有溝通和交流,還有故事、旅行、冒險與傳說。這些鍋隨之成為有關阿拉伯歷史與傳統風俗的一種紀念;也是有關不同個人故事的視覺再創作。這些普通的鍋以一種考古新發現的形式訴說了對于阿拉伯視覺文化的另類傳承。事實上無需離開《懸詩集》本身的價值與美學意義,這件作品從新角度闡述了史詩在阿拉伯文化中的地位,更是要通過視覺作品讓世界了解真實的阿拉伯文化。”
薩拉·莫里斯(Sarah Morris)的45分鐘數碼影像作品“奇怪的魔術”,展現了法國奢侈品文化的背后故事。作者通過記述這些奢侈品牌如香水、時裝、香檳、建筑等的制作過程,犀利地解構了法國流行文化身后機械的商業資本原理,并探究其民族特征和奢侈品概念本身固有的魔力。在中國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大國的時代里,這段影片或許對于中國觀眾有著特別的意義。我驟然想起某友人托付購買三只路易威登手袋的艱巨任務尚未落實,心中不禁期盼國人有朝一日能對藝術品產生對奢侈品同樣高漲的熱情。
● 有關自然與環境的作品是當代藝術中重要的主題之一。在一些作品中,藝術是一場視覺、空間與心靈的對話。作品向觀眾傳遞了極樂觀的信號:人造物也可以如自然物一樣美好,人類僅僅需要想辦法讓兩者和諧相處而已。
與多數對自然環境謳歌、對人造環境唾棄的藝術作品不同,帕斯卡爾·馬修·塔悠(Pascale Marthine Tayou)的裝置作品“塑料樹”展現了許多熟悉的場景。在數十米的墻面上干枯的黑色樹枝橫生而出,成百上千的塑料袋花花綠綠地掛在樹梢上招搖。有趣的是,在巴塞爾藝術展上,這些廢棄塑料袋被作者詮釋為“樹之花”,是一種綜合了建筑、自然、人工合成元素,并與輻射和基因改造有關的奇異突變。遒勁蒼老的樹枝與柔軟輕盈的塑料袋形成視覺對比,使這些色彩繽紛的塑料袋真的如花般精致閃耀。
美國藝術家羅伯特·艾文(Robert Irwin)的裝置作品“黑色3號”是我個人最欣賞的作品之一。作為美國當代藝術的軸心人物,艾文創作的作品總是讓你習慣于用某一視角觀察世界的眼睛重新開始聚焦。他說:“藝術的純粹主題是人類的理解,是一個由特定語境決定的有條件的行為。”
“黑色3號”是對觀眾在一個物理空間里,對微妙的色彩變化所引發的現象學力量的調查。一系列半透明的白紗屏等距離地將大約40平方米空間分隔成半開放的小室,為觀眾構筑成一條條神奇的感官知覺通道。紗屏的兩端是蜂窩鋁板上的正方形純黑漆畫,在每面紗屏與之對應的位置繪有同樣的黑色正方形。于是這樣一個奇妙的空間就形成了:透過層層紗屏,觀眾可以看見層疊的黑色方塊。穿梭其間,這些在二維與三維空間延展的黑色方塊構成時而似透視圖像;時而似鏡像投影的奇妙視覺感受,亦幻亦真。這件作品首先是一個奇異的現象學經歷的體驗,而從視覺感受進而引發的對虛實等哲學主題的思考則是每個觀眾見仁見智的自由發揮了。
● 當代藝術可以是光、聲音、移動的物體、影像,或一切人類可以用來表達思想與情感的形式。此外觀眾的互動與參與也是巴塞爾藝術展一些作品的重要特色,藝術發展最適宜的土壤少不了觀眾的熱忱。
在丹·弗拉維(Dan Flavin)的裝置作品“歐洲伴侶”中,大約200平方米的半封閉展覽空間被分成等大的三個房間,藝術家在1966年至1971年間用不同色彩的燈管構成的9個方框被分置在不同的角落,描述了作者身邊熟識的9對歐洲伴侶。觀眾依次穿過被不同色彩燈光渲染的空間,感受由燈光構成的這些伴侶們或熱烈或陰郁的生活氣氛。最后一個房間,是三個由冷暖兩色日光燈管構成的空間。方才濃郁的情感色調瞬間被沖刷得像空氣一樣平淡。那一刻我心中充滿頓悟般的感慨。抽象藝術的奇妙之處在于它沒有具象的所指,因而觀者能有充分的想象空間去領悟作品。
大衛·謝格萊(David Shrigley)用作品“活體模特”對傳統學院派美術教育進行了機智和無情的諷刺。場景完全模擬了美院寫生教室的嚴肅氣氛,中心站立一個3米高卡通模樣的人體模特雕像。為了表現“活體”的概念,這個外形滑稽的模特還會定期眨眼和向地上的水桶排尿。觀眾可以向工作人員索取紙筆對這個“活體模特”進行寫生,完成的作品會被掛在“教室”墻上。有趣的是面對同樣的模特,觀眾的畫從嚴格的古典寫實主義到立體派、甚至漫畫風格無所不包,可見藝術原本就是多元化的。
整個藝術展規模宏大,以正常的速度至少需要兩天才能完成參觀。結束一天的藝術之旅,盡管小雨淅瀝,夜幕下萊茵河畔的許多酒館外還是聚滿了討論藝術的人們。借巴塞爾藝術展之機的各種邊緣展在這個古老的城市里遍地開花,許多餐廳與酒吧的走廊都成了臨時展覽的地方。住在巴塞爾的老朋友邀我去他家看他收藏的藝術品。
藝術需要不倦的創作者,也需要熱忱的欣賞者,這才是藝術發展的適宜土壤。
責任編輯:麥穗兒
- ·上一篇文章:文藝反腐劍指書畫黑洞:書畫市場全面萎縮
- ·下一篇文章:互聯網+改變藝術品電商行業格局
- 《中國文化金融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發布
- 《中國藝術品產業發展年度研究報告[2015]》發布
- 北京它山書院2015年中國畫研修班結業作品集(免費贈閱)
- 回顧2015大藝時代原創插畫設計大賽精彩瞬間
- 2015年張大千與齊白石年度盈利各降30%和41%
- “文脈傳薪——2015中國寫意油畫學派名家研究展”隆重亮相武漢美術館
- 2015年全球藝術市場中國退居第二
- 2015藝術品買家品味轉向 未來書畫市場你該關注啥
- 2015年度中國十大文物事件網絡評選結果揭曉
- 第六屆(2015)中國紅木家具品牌大會獲獎名單公示
- 藝術因你而精彩—2015深圳城市藝術博覽會圓滿閉幕
- 2015蓮韻荷香詩歌、書畫、攝影大賽頒獎活動在無錫舉行



